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历史的沃土上默默耕耘
来源:文艺报 | 张显  2016年09月21日07:14

2014年年初,北京市与河北省文艺界的数十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影视剧创作“河北现象”进行了专题研讨。专家们认为,近年来,一批数量可观,具有鲜明中国风格、民族气派、河北特色的优秀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在业内刮起一股强劲的“燕赵风”,形成了引人瞩目的“河北现象”。

河北是一片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的热土,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优秀作品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河北现象”的形成,是河北省文艺创作多方面成就的聚合反映。毫无疑问,河北“红色纪录片”创作也是“河北现象”中重要的一环,是全国纪录片创作中的一片“高地”。在被称为“文艺冀军”的阵列里,河北纪录片人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军。而这个方面军里的领军人物,就是今天我们研讨会的主角——张军锋。

之所以说河北“红色纪录片”创作在全国是一片“高地”,是因为有这样一些让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创作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和2001年建党80周年创作的《开端》,连续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创作的《晴朗的天》,2005年抗战胜利50周年创作的《八路军》,和《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开端》一起,在2007年在哈尔滨举行的中国文献纪录片20年庆典的经典作品和优秀作品中榜上有名,一家电视台有四部作品在这样重大的纪录片庆典中入选,这在全国省级电视台中是绝无仅有的。在这四部作品的主创人员名单里,张军锋是重要的角色。也正是经过十几年的磨练,张军锋逐渐成长为河北纪录片创作队伍中的领军人物,并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伟大的历程》《旗帜》《大鲁艺》等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尤其是在《大鲁艺》中担任总撰稿,对全片的成功功不可没。

2013年,张军锋和他带领的团队创作完成了一部很有创新意义的文献纪录片《大转折:西柏坡1947-1949》,他们用一种全新的国际视角来解读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话题:在决定中国命运的国共决战中,国民党为何失败,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胜利。全片改变了过去单纯的中共党史的视角,采访多位台湾重量级学者和前苏联、美国当年在中国深度参与这场大转折的历史见证人。这种视角的改变,使这部纪录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新高度。

2015年8月上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晚间黄金时间隆重播出了《平山记忆》,这是张军锋和他的团队历时两年完成的一部很有特色的重量级作品,播出后反响强烈。本片以朴实、凝重并带有鲜明平山地域特点的风格,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展示平山儿女以其仁厚实在、悲歌慷慨的风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的贡献和牺牲。摄制组采访了大量重要历史当事人和知情人,并首次披露中央档案馆、日本公文书馆等机构保存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被称为平山儿女苦难与辉煌的真实记录和中国革命历史的缩影和史诗。可以这么说,《平山记忆》既是张军锋纪录片创作历程中的巅峰之作,也是河北红色纪录片的巅峰之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耐得住寂寞。纪录片创作是一种非常艰苦的艺术劳动,需要坚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

回顾张军锋同志20年的纪录片创作之路,可以感受到,他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热爱和持之以恒的研究、宣扬、传播,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还为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作品不但涵盖了河北从建党到新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而且有许多全国性的重大题材,以深刻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持久的影响力弘扬了河北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和燕赵红色文化的魅力。

难能可贵的是,张军锋同志在紧张的纪录片创作之余,还投入大量精力撰写、主编了十多种著作,诸如《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述实》《建党》《见证新中国的诞生》《八路军口述史》《回想延安:1942》《唐山大地震经历者口述实录》等都赢得党史界、出版界专家的高度肯定,这在全国纪录片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2014年以来,河北省文联相继在北京、天津等地召开裴艳玲、旭宇、郑一民、孙德民、李明久等河北艺术名家艺术成就研讨会,充分发挥“冀”字号文艺领军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为一个纪录片导演召开研讨会,这在全国恐怕也是很少见的,这既是对张军锋同志20年创作的总结和肯定,也是扩大河北红色纪录片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祝愿河北纪录片创作借此东风再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期待张军锋同志在新的岗位上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