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锋纪录片艺术研讨会发言摘编
郜世泽(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
文献纪录片创作是文艺创作大家庭重要的一员,也是河北省颇具创作实力的艺术强项,对于弘扬主旋律,尤其是在传播、宣传党的历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组织这次研讨会,也是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落实河北省委宣传部“推人才工程”计划的一项具体举措。请各位领导、专家,对张军锋同志的纪录片作品谈一谈看法,提一些建议,总结一些创作的规律,帮助河北纪录片在选题、创作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章百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党史研究和文献纪录片创作都很重视档案文献史料的梳理,但文献纪录片创作还需要大量的细节支撑。张军锋的纪录片用了大量的心血去寻找细节,而且能够把细节和整个历史背景融为一体,正是因为有了张军锋这样一批电视人的参与,党史研究变得更加丰富生动。除此之外,张军锋做的口述史整理也很有价值。一方面,他留存了很多口述影像资料;另一方面,他把口述采访的影像整理成文字并出书。日常生活中常有人将口述史与回忆录混为一谈,认为当事人的回忆就是口述史,实则不然。口述史需要历史学家和当事人双方面的合作,历史学家不仅要从口述者的陈述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东西,而且也要从专业角度对口述内容去伪存真,因为有的时候当事人的记忆可能出现错误。我认为,张军锋做的口述史工作是比较专业的,不仅应该从电视人的角度对其加以肯定,也应从史学角度对其加以肯定。
李向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当时在策划《大转折:西柏坡1947-1949》的时候,研究了很长时间,讲大转折,讲国民党失败,共产党的胜利,无论是文献还是著作、电影,已经有很多,如何表现这种转折的必然,张军锋团队做了很深的思考,我也参加了这种思考。这些思考有一种现代眼光。《平山记忆》在策划的时候也经历了一个痛苦探索的过程。怎么来提升平山?探寻从它早期的革命一直到新中国的诞生走过的这条道路,我们多次切磋,寻找文化的基因,主创做了很大的努力,因为我也参与其中,有亲身体会。
张志平(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河北省文史馆馆员、《平山记忆》总策划):
我用六个字评价张军锋:第一,忠诚。第二,敬业。第三,包容。拍革命历史题材的片子,如果你不忠诚,就拍不出有感情、有温度的作品来。我随剧组参加了很多采访活动,好几位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回忆起亲人战友的牺牲,讲他们遭受过的那些生死磨难,讲他们的亲人被日本侵略者屠杀,90多岁的老人哇哇大哭,摄像机刷刷地响着,你的感情不升华那是不可能的。
王海平(河北电视台精品创作室原主任、纪录片编导):
许多文献片导演的撰稿能力很弱,必须请人来做。但是张军锋多是自己撰稿,即便请人做撰稿,他也是先搭建好整个框架,自己先撰稿。在节奏的处理上,特别是在语言的方式上,他有自己的东西,这一点我感触是比较深的。军锋做过很多片子,但他不限于完成片子,他还把掌握的素材、第一手资料转变成了文字,出版了很多书籍。
高小立(文艺报社艺术部主任):
张军峰严格遵循纪录片真实的艺术本质。现在国内外纪录片越来越流行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张军锋没有跟风,几乎全部采用真实史料结合口述历史的方式,强调了文献纪录片真实严谨的特性,其作品经得起历史的考量与检验。张军峰不仅擅长以人带史,用真实的影像诠释人民创造历史的真谛,还善于抓取历史断面中发生的故事化内容,通过艺术升华与高度浓缩,完成了认知价值、文献价值、审美价值和传播价值的统一。
张子扬(中央电视台研发部原主任、资深电视人):
张军峰的《平山记忆》中有很多充满诗意的表达,无论是在解说词上,还是在叙述内容中都蕴含着这种诗意。例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墓碑,它不仅象征着对烈士的缅怀,还象征着不忘初心。这些诗意的语言和画面,让我认识到,只有这块土地,这样的人民,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党的领导下,民族的命运才能出现巨大转折。
王剑挺(河北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
张军峰专注于红色题材的创作,坚持研究与创作相结合。对于张军峰而言,撰稿、编导与拍摄不是分离的,而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他在故事性和细节的挖掘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
解晓勇(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近年来,河北纪录片人始终坚持立足河北大地、传承河北文化、讲好河北故事,推出了《平山记忆》《西柏坡来电》《大转折:西柏坡1947—1949》《武强年画》等一批具有河北特色、彰显燕赵风骨、传承中国精神的优秀纪录片。张军峰作为河北纪录片创作的领军人物,现已调入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希望他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保持和发扬在河北吸吮的政治营养、人文营养与艺术营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与时俱进的创作理念,打造出一批体现价值底色、体现时代风骨、体现百姓情感、体现文化根脉、体现宽广视野的优秀纪录片精品。
(按发言先后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