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以赤子之心谱写水利佳作
来源:文艺报 | 刘雅鸣  2016年09月21日07:09

陈启文历时数年创作完成的45万字长篇报告文学《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对于全国的文学界、出版界和水利行业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不仅为海外读者更加真实、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识黄河打开了一扇窗户,同时也是中国水利文学走出国门、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一件大事。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也是一条世界公认最复杂、最难治的多沙河流。黄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与历史,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塑造着中华儿女的性格。中华文化中的恢弘大度、兼容并蓄、豪迈奔放、热情率真以及波澜不惊、玄妙高深、刚柔并济、厚重坚韧等特质都能在黄河中找到根源。黄河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占据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黄河”是一个十分厚重、深邃的文学题材。

陈启文创作的《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一书,一经出版即在国内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该书立体式展现了黄河及黄河流域的当前面貌、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新中国治理黄河的举措、经验成效与得失,还有令人揪心的黄河源头冰川消融、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与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可以说是黄河今昔的一次集大成之作,处处体现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领悟。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而黄河是向海外介绍中国、展现中国一个不可或缺的绝好题材。《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面向海外推介发行,将黄河的历史与现状、黄河的故事讲给海外读者听,从中国千百年来治水的艰辛、治水的牺牲,到目前中国水利的大发展、大繁荣,让各国读者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观点,看到中国党和政府为社会发展、人民福祉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作出的巨大贡献,必将更好地理解中国,读懂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正是践行总书记要求的一次积极努力。为了创作本书,陈启文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长途跋涉在母亲河的沟涧溪湾。他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深入黄河源区,用心感受黄河的神奇壮美和岁月变迁;从古人的固堤建坝,到今人的调水调沙,他沿途考察水利工程建设的历程、成效与得失;他全景式了解黄河两岸水文地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使本书更加厚重、深邃;在总结成效与进步的同时,也警觉到黄河流域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陈启文创作的这部堪称鸿篇巨著的水利题材报告文学作品,是其继2012年《命脉——中国水利调查》之后的又一部重大水利精品力作。

我认为,作为一部令人肃然起敬的皇皇巨著,《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一书具有四项宝贵的价值:一是思想深邃。陈启文感悟着黄河上下的自然与生命、地域与人文之间的血脉关系,细述沧桑流年,并通过对一条岁月长河的溯源,试图对一个伟大民族的源头、崛起、兴盛历程和民族精神的内核进行系统的探究,努力呈现中华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揭示中华民族的精神情怀。二是审视历史。陈启文通过查阅古今典籍、走访实地、采访当事人,对黄河正源之争、源区生态环境退化、黄河泥沙来源、河套平原历史变迁、小浪底工程建设等许多问题进行了刨根问底式的厘清、梳理,其探寻之执著、采访之深入让人感动。三是笔接地气。水利人和水利建设者,长期默默奉献,有的甚至为工作献出了生命,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少为人知。陈启文笔下的水利前辈李仪祉、当代黄河源区的水文人谢会贵,以及几十年前龙羊峡、刘家峡等水利工程战天斗地、舍生忘死的无名建设者,生动鲜活地展现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人形象。四是不避问题。书中触及黄河源区持续的冰川消融、水源枯竭、生态恶化,黄河沿岸的水资源短缺、居民饮水困难、人为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中央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对水利的认识高度和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又把水利列为八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生态文明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以说,我国水利建设的投资规模、国家对水利的政策支持、全社会的治水兴水热潮均前所未有,建成了一批强基础、管长远、利发展、惠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这对保障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向好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对水利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环境上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今中国水利更加注重水资源节约保护、合理开发,更加注重民生水利保障能力,更加注重“人水和谐”,大力推进水利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说:“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水利是造福民生的伟大事业,水利也是文艺的富矿。中国当代波澜壮阔的治水兴水实践,有无数先进的思想、厚重的题材、鲜活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也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需要借助文学艺术的笔墨来描绘勾勒,需要通过更多的水利文学艺术的精品力作来呈现表现。期待更多作家能够将目光投向水利事业和中国的江河湖泊,讲述精彩的水利故事,塑造生动的水利人物,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水利事业,也期待更多优秀的水利作品能够走出国门,向全世界讲好水利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者系水利部党组成员、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