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部书写黄河的历史之书、文化之书、文学之书
来源:文艺报 | 李炳银  2016年09月21日07:07

小浪底工程一角

黄河,这条大约在160万年前逐渐生成的河流,自青藏高原起步,经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山东平原一路弯转向东,汇入大海。黄河流经中国九省区,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流域人口约1.7亿。这条中国第二、世界第五大河,其流域历史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及发展、沿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要理解中华文化和历史,不了解黄河不行。黄河像一条纽带,把我们的昨天、今天甚至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认识黄河的历史,认识黄河的文化,认识它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认识黄河曾经危害和不断被治理的过程,了解黄河的故事以及各种与我们的国家人民命运纠结发展的成败经验,是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国家命运性格的重要对象。

面对黄河一直是一件非常庄重严肃的活动。而对于书写黄河,更是一种需要责任担当和真诚情感及才学能力的活动。因此,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具有很丰富的意义。不仅中国的读者需要认真看这部书,外国的读者想了解中国更需要看。这样对于黄河带有精彩传记性的书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文本。此前,曾经有过从不同的角度接近黄河的作品,但大多都因为专业或局部等原因,难以在整体上给黄河一个全面的关注。陈启文的《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努力从整体到具体、从历史到现实,给黄河以自然发展和人文更新的全面调查与描绘。在我看来,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有关黄河命运的传记,它有充足的理由走向广大的读者,走向世界。

陈启文的创作实力、创作成就和创作态度很令人钦佩,也是决定这部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陈启文是一个把握大题材能力并擅长大叙事头条的人。为了写这部书,他用几年的时间穿越风雨,经历高寒炎热,从黄河的源头沿河而下直到入海口,源头的高寒缺氧和田野调查路上的各种艰险使他记忆深刻。他用一颗赤诚之心去观察、感受、理解黄河的历史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起伏命运的融合、冲突、纠缠,文化、文学地叙述了长期以来治黄的成败得失等。

《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是黄河自然呈现状貌和人为塑造的历史真实记述,既写了黄河上的大工程,也写了黄河沿岸普通人的命运,同时与我们国家、民族的命运纠葛在一起,内容相当丰富。书中描绘了长久艰难地在青藏高原玛多县的黄河第一水文站检测水情的谢会贵,为刘家峡水电枢纽工程复杂修建无私奉献的孟朝云,水利专家李仪祉和将自己的生命几乎全部投入到黄河治理的王化云、林秀山等人物,都因为融入了十分丰富的有关自然、政治、科学、管理、人生等丰富人文历史而显得丰厚和灵动。这些以个人行走的方式直接现场调查、观察、感受获得的大量资料信息,在得到国家水利部的大力支持后,使得作家有一种背靠大山看云卷云舒的从容和清晰发现,完全不同于那些单纯以行走为主要目的,大多向人们提供一些旅途见闻式的零碎感受写作。陈启文的作品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发现、研究、感知和归纳的结晶。在我看来,是目前写黄河、认识黄河、理解黄河最全面深入、最深刻坚实的一部作品,不仅有精彩故事,更有独到的见解。它既是一部历史的书、文化的书,又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的书、好读的书。

作者用写实的形式,以黄河的流径为线索,将历史和现实的丰富内容贯穿到一起,在河流不断延伸的同时,适当地停留徘徊,在其沿岸如陕西关中、河套地区、晋陕峡谷、汾何两岸、中原地区、河口地区等地看中华历史文化的繁衍变化;调查黄土高原和黄河支流洮河、延河、渭河、汾河等环境对黄河的不断塑造改变,具有系统性的自然追踪和文化考察特性。在充分的事实把握和信息收集的基础上,作者的理性思辨表达显示出震撼的力量,是真实激情地解读黄河的呕心沥血之作,明显是用力、用心、用情、用才的行走写作。黄土、黄河、黄种人,是一种自然和种族的命运交集,也是一种大自然与中华民族相遇共进的历史表现。黄河的历史复杂又曲折,表现了中国文化历史和精神情感与克服艰难不断走向新生的过程。正是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有种宏大厚重、丰富灵动的命运感,具有引人入胜的诱惑力,让人受益多多。

黄河是一个用再多浩繁的书写都难以穷尽的对象。但是,这并不说明人们在黄河面前就无法形成系统、个性的表达。陈启文的《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拧住了黄河的自然沿革和人类努力对其治理的痕迹,使很多看似紊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传说故事有了一个相对完整清晰的框架,具备了分段、分部、分点表达,最后形成合力交响的可能。这部作品结构大气宏伟,严谨有序,叙述又将河、事、人、文等有机地融合交叉进行,语言精简、富有节奏,细节捕捉敏锐生动。同时,作者具有较高的历史全局视点和眼光,对不少重大事件的认识评判,具有气魄和见识,颇有启发力量。《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是一部具有浓郁精神情感的文学作品,在内容的深厚丰盈和文学真实艺术的表达方面,都会是别人不易比肩的扛鼎之作。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