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成果经验交流会发言摘登
来源:文艺报 |   2016年09月19日06:49

全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经验交流会9月2日在西安召开。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单位负责人,各省区市宣传文化部门代表,以及作家艺术家代表和嘉宾130余人出席经验交流会,深入交流了2014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正式开展以来,各地区部门活动的开展情况与成果心得,现将部分发言摘登如下。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使吉林文学出现新气象

□张未民

按照中宣部的要求和部署,吉林省委宣传部、省作协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全省文学创作和文学事业发生了积极变化,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一、建立长效机制 引领文学创作新风

吉林省委宣传部与吉林省作协连续多年设立专项经费,建立重点文学作品创作扶持机制,鼓励作家深入生活采风创作。对深入生活的作家给予少则一两万、多则十几万元的创作补助。通过开展“深扎”活动,成长和涌现出来一批有根的作家和有根的作品,创作气象为之一新。吉林省最早下乡扎根的作家胡冬林,多年来一直坚持在长白山核心区深入生活。他一边接触长白山区各色人物,学习了解有关山区的自然与民风知识,一边到原始森林中观察记录野生动植物的生活。他每天记写森林笔记500余字,已累积六大册,成为中国“离野生动植物最近”的作家,也奠定了他自然作家和生态作品的根性,走上了汉语生态写作之路。他创作长篇动物小说《野猪王》出版后广受关注,非虚构散文集《狐狸的微笑》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长篇生态儿童小说《巨虫公园》发行量可观,并荣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曾以创作女性体验新散文著称的女作家格致,在获得“骏马奖”后的几年里渐渐感到创作资源单调所带来的乏味和疲惫。在“深扎”行动感召下,两年前她到永吉县乌喇街镇旧街村买了一处宅院,成为一个落地村民。她的写作视角由此拓展,在个人经验写作之外,开始关注他人、关注底层生活,满族古史民俗和当今村民的喜怒哀乐开始进入她的作品,《乌喇紫线》《平安无事》等多篇散文得以完成,形成了新的写作气象。相比之下,散文家任林举则把文学的根扎到了一个重大而广阔的题材之中,凸显的粮食主题体现了北方农业大省作家的责任。他走遍大江南北采风并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粮道》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尝到扎根生活甜头的他继续在粮食题材与主题中采访,一部《贡米》已然写就成型。目前,吉林省作协的15位签约作家都建立了各自的生活联系点或生活基地。

二、培育农民作家 推动文学社会阅读

让文学“活”在基层,在基层扎根,是“深扎”活动的重要实践内容。近年来,吉林省大力推动农民作家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了120人左右的全省农民作家联络网;二是连续4个年度征集并出版《吉林省农民作家作品选》,并已列入全省农家书屋政府采购计划;三是连续4年召开吉林省农民作家创作座谈会;四是开展农民作家重点扶持项目工作,每年扶持5-10项;五是启动首届十大农民作家评选活动。此外,吉林省还在全民阅读工作中推动文学的社会阅读,支持省全民阅读协会编辑出版吉林省30多位作家的作品普及读本,让文学通过全民阅读的途径走进生活、扎根人民。一批基层作者尤其是农民作家涌现出来,著名作家和基层作家增强对话交流,那种在基层中活跃着的对土地、亲人、粮食、伦理的普通情感,成为文学事业最基本、最广大的原动力。文学工作以此把重点建立在与人民群众的“不隔心”上,文学也因为与人民共享而富有现实意义。

三、开掘本土生活 建立远方基地

开掘、细分本土生活资源,实现有针对性的写作。吉林省规划了本土的东部森林生态生活、中部平原农耕生活、北方城市生活、西部草原与湿地生活、东北历史生活和民族生活等方面的采风与写作,针对此而组织的文学采风活动大受作家欢迎。同时,发扬吉林文化的开放性传统,提出建立“远方的生活基地”,结合吉林省援疆定点阿勒泰地区的实际,连续两年组团赴阿勒泰采风,并确定将此项活动坚持下去,让阿勒泰成为吉林作家感受中国、讲述中国故事的一个支点,自觉融入国家格局而拓展吉林文学格局,自觉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而延展吉林作家的生活之路,倡导写一种具有“遥远的关怀”精神的吉林作家笔下的阿勒泰小说、阿勒泰散文。文学扎根中国梦,带动了两地人民打开视野,由遥远的关怀而建构共同的中国关怀。

(作者系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席)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家风”在延续

□赵季平

两年前,我作为陕西的文艺工作者代表聆听了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至今仍然感到格外亲切。“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总书记中肯的话语和深刻的引领感染了每一位与会者。两年后的今天,中宣部在陕西召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经验交流会,对陕西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陕西的老一辈艺术家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历来就保持着优良传统,我的父亲、长安画派创始人奠基人赵望云先生,还有石鲁先生,他们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置身于生活的最基层,把艺术创作的焦点放在人民大众的需求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鲜活的艺术作品依然闪烁着不朽的光芒。我就是在这样的光荣传统中走上了自己的音乐创作道路。我珍藏着父亲在最艰苦的时期拖着病残的身体为我创作的12幅精美生动的册页作品,封面题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是我至今笔耕不辍的“家风”。

1970年,我从音乐学院大学毕业直接分配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这一扎就是21年。可以说这21年练就了我对民间戏曲音乐深刻的理解和在创作中灵活运用的基本功,通过21年扎根中华传统艺术土壤的历练,我对“坚持”一词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这是一种挑战自身意志的坚持,更是对理想与信念的坚持。我深深懂得了父亲为什么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一次又一次跋涉在去往大西北的艺术创作旅途中,他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着儿女们一定要到生活的深处去挖掘真善美,感悟真善美,通过艺术手段表达真善美。父亲质朴的言行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引领着我艺术创作的方向。从我最初的音乐创作开始,无论作品大小,我都会带着“身入、心入、情入”的信念深入到实际生活中真听、真看、真感受,虔诚地向生活学习、向民间学习,把珍贵的原始素材读懂读透,取其精髓和自己的音乐创作相融合,写出鲜活的、能与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共鸣的音乐作品。正是这样的创作态度,我的音乐作品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当我的音乐在德国柏林森林音乐会响起时,几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为具有浓郁中华民族色彩的音乐送上了如潮的掌声,我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自豪地登上音乐会的舞台,接受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世界友人对中国文化的敬意!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艺术创作之本。我在这条路上依然坚实地走着,而我们的下一代也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攀登着。尽管这条路充满了艰辛,但是他们一个也没有放弃,因为他们知道这条路上父辈们泼洒了无穷的爱,他们要在这条道路上吸取爱的养分,并且要把这种爱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我的儿子、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文工团青年作曲家赵麟,在我的鼓励下沿着爷爷走过的路,深入祁连山三个多月,丰富多彩的“花儿”、沙漠中的声声驼铃给他注入了全新的乐思,创作出了非常优秀的具有中国音乐语言的大提琴和笙的双协奏曲《渡》,2014年在美国纽约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儿子不止一次对我坦言,“深入生活的创作与坐在家里冥思空想的创作可谓天壤之别,深入生活、洞察生活的创作是血肉相连的,有真情的冲动,坐在家里冥思空想的创作是无本之木,是被动的音符堆砌。”他的真实体会让我感到无比欣慰,温暖油然而生,因为我看到了“家风”在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中延续着、传承着,更加欣慰的是习总书记所倡导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年轻的艺术工作者中蔚然成风。

(作者系中国音协名誉主席 陕西省文联主席)

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

□关仁山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每次学习都有新的体会和理解。尤其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个问题常谈常新。毫无疑问,人民的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征程是文艺创作最广阔、最深厚的时代舞台。忠实记录、深刻反映、艺术再现这个恢弘时代的巨大变迁,为人民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既是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创作优秀作品的根本条件。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我们永远绕不开的主题。人民不是喊在嘴上,而是要记在心中,父老乡亲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命运起伏,都会让我们牵挂和动情。学习柳青深入生活的经验,学习路遥对人民深厚的情感。柳青熟悉并热爱农民生活,他说过:“我的生活方式不是惟一正确的方式,作家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读《创业史》感受到他深入生活的方式是有效的,我们还能感受到当年的农民与贫穷抗争,在创业中的艰难,农民的生活故事和命运的生动性,对立志抒写农民生活的作家具有长久的启迪。说到路遥的创作,他认为作家的劳动不仅仅是取悦于当代,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厚重的交代。他为自己的劳动在人民中间得到某种回报而感到人生的温馨和生命的高贵。

在西安开这样的会议,意义重大,我们要以柳青、路遥、陈忠实等作家为榜样,真正走进时代生活中,走进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故事可以编织,情感是不能编造的。中国农村已经走上了新城镇化的快车道,农民在回不去的乡村和融不进的城市的痛苦纠结中,怎样重新在新城镇化中找到自己?创作中,我常常怀疑自己的艺术能力,能不能超越事实和问题本身,以及怎样寻找新的艺术形式,所有这些思考,还是离不开人民。我们笔下的人物、故事,农民是不是喜爱,是不是能够接受,这是非常重要的。我理解了柳青、赵树理,他们在创作的时候,心中装着人民,选择的艺术表现形式也让人民喜闻乐见。

怎样认知今天的时代,除了思想能力,还离不开“深扎”。比如今天的农村非常复杂,怎样认知它,怎样概括它?这是一个严峻而复杂的问题。仇视城市吗?廉价讴歌乡土吗?展示贫苦困境吗?整合破碎的记忆吗?每一个单项都是片面的,应该理性看待今天乡土的复杂性。这些流动的、新鲜的、不确定的因素,给我带来创作的激情,以我们对农民和土地的深爱和忧思,进而去描述这一历史进程中艰难、奇妙和复杂的时代生活。

河北省委宣传部历来十分重视“深扎”工作,许多作家艺术家都走下去了。多年来,上级安排我在唐山故乡挂职副村长、副县长体验生活,创作了“中国农民命运三部曲”《天高地厚》《麦河》《日头》,在文坛和农民读者中有一定影响。最近为了创作长篇小说《归来》,我又在北京昌平曹碾庄和燕山深处的长城脚下白羊峪体验生活。这部作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城镇化为大背景,写河北农民的命运和精神诉求,试图塑造新的典型农民形象。我们的作品仅有批判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建设。我看到一个打工回乡的农民,为了跟转基因种子对抗,寻找我们中国的小麦、谷子和大豆等老种子。但老种子绝迹了,他跟着亲戚找到太行山涉县,那儿也绝迹了。当他知道老姑奶奶死时带了一罐种子埋进坟墓,农民哭灵三天三夜,从坟墓中挖出老种子,在故乡梯田里建起了小小的种子库。这个事件感染了我,我对这个农民进行了深入采访,走进他的内心,是那样辽阔、质朴,他的对抗很悲壮,他的精神却是珍贵的,穿越生活表象而直抵生活本质。作家就是要赋予作品以温暖人心和激励人心的力量,要有正面塑造灵魂的能力。

一切都源于爱,作家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坚信有爱、有温暖、有光明。现实生活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艰苦地认知、体验和思考。摈弃旧有的创作模式,摆脱对历史的虚无和狭隘的功利原则,以开放的眼光和胸怀,饱览和容纳历史全部的丰富、芜杂、曲折和发展,改变我们对生活简单和肤浅的认知。有了新的认知能力,才有审视,以及宏观的把握能力,才能在创作中有所超越。所以说,向柳青学习,要向他那样深入生活,像他那样为农民写作,力争让新作品有筋骨、有温度、有情怀、有高度。

(作者系河北省作协主席)

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王 耀

2015年以来,河南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宣部的部署要求,扎实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2015年至2016年,河南省文艺界定点深入生活人员共2063人次,其中省直136人次。

一、高度重视,在精心谋划组织活动上下功夫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是中宣部的部署。一年多来,河南省高度重视,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先后6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3次到“深扎”地调研,看望参加活动的艺术家们。2015年2月,赵素萍同志带领河南艺术名家重回“朝阳沟”,学习杨兰春先生50多年前植根生活沃土,创作《朝阳沟》的成功经验。由此,拉开了河南省文艺界“深扎”主题实践活动的帷幕。

河南省对“深扎”活动精心谋划、严密组织、真抓实做。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全省文艺界及省直文艺创作人员“深扎”活动实施方案,提出人员明确、地点明确、时间明确、任务明确的要求,建立定点深入生活制度。在参与人员上,主要遴选文学、戏剧、影视、美术、音乐等领域的在职作家艺术家。在地点选择上,由作家艺术家结合自身创作需要和基层文化需求进行双向选择。在时间安排上,设定3个月、半年、1年三个时间段,供艺术家自行选择。在创作任务上,要求作家艺术家制定创作计划,带着项目、创作选题深入生活。

二、搞好结合,在拓展丰富活动内容上下功夫

抓“深扎”活动,形式上是人在基层,沉下去、扎下根,内在的是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的影响力、实效性。我们在抓好定点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注重把“深扎”活动与其他工作结合起来。一是与“结对子、种文化”“戏曲进校园”等活动相结合。丰富“教你一招”群众文艺活动的形式,培养基层文化活动骨干和带头人。创编适合学生观赏学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剧目。二是与中原特色文化基地建设相结合。组织作家艺术家到我们创建的民间文艺、曲艺、书画和杂技等特色文化基地进行“帮”“教”“育”工作。三是与文化扶贫相结合。“深扎”艺术家们全员参与“咱们一起奔小康”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扶贫。四是与精品创作扶持相结合。中原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年度重点项目向“深扎”人员申报的项目倾斜,给予专门的创作资金扶持。

三、健全机制,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上下功夫

为使艺术家们下得去、蹲得住、有成效,河南省不断完善“深扎”活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长效保障和激励机制。在管理机制上,一是实行项目化管理。所有参与“深扎”活动的艺术家必须带项目下去。项目由个人申请、主管单位审查、专家评审等环节确定。二是实行三级管理。河南省委宣传部抓总,抓督导检查;市县宣传部负责的日常管理;各主管单位为参加活动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资金支持上,实行分级负责。河南省委宣传部每年列支300万元专项经费对省直项目给予资助。3个月、半年、1年的项目分别资助1万元、2万元和4万元。同时,文艺精品创作、特色文化基地建设、文化扶贫等专项资金也向“深扎”活动倾斜。各市县比照省里做法,列支专项资金,支持“深扎”活动。在考核奖励上,实行项目结项考评制度,采取实地考察、座谈了解、专家验收等方式进行考评。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收回项目资金。活动考核评定情况存入个人档案,作为年度业务考核、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同时,把实施“深扎”活动情况纳入省直相关单位目标管理和领导班子业绩考核。在宣传推介上,为“深扎”活动成果提供发表、播映、出版、排演、展示的平台。举办美术名家“深扎”写生作品汇报展,部分作品在《美术》杂志发表;举办黄河之滨“深扎”优秀音乐作品展演;召开“中原八金刚”作品研讨会等。出版了《河南省省直文艺创作人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随笔集》和《河南省省直文化单位美术家采风写生成果作品集》。

下一步,河南省将认真落实全国经验交流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借鉴吸收兄弟省市好的做法经验,切实把河南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作者系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春湖 【俄】列维坦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