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莽中的一束光
刘继明长篇小说《人境》,《芳草》2016年第2期
刘继明的长篇新作《人境》全景式扫描乡村与城市,呈现出“史”的力量和“思”的品质。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命运及他们各自独立的思想观念的碰撞是描写的重点;主要人物马垃、慕容秋、逯永嘉、马坷以及辜朝阳、何为等等,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焕发出各异的思想光彩。
马垃出生于农村,当过教师,后来下海经商,出狱后回乡当农民。他有两个人生“导师”——哥哥马坷和老师逯永嘉。马坷是一位“社会主义新人”,大公无私、勤劳坚韧、坚定沉着、富有智慧,后来因为抢救集体财产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所象征的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深深地烙在马垃心中。逯永嘉是一位风流倜傥的文化人,后来下海创办公司,迅速暴富,又因投机而破产,最后患艾滋病英年早逝。他信奉西方的启蒙主义和酒神精神,放荡不羁、崇尚自我、追求自由。马垃跟随他创办公司,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接受了他的启蒙思想影响。入狱不仅是马垃人生事业的拐点,也是其精神成长的转折点。如果说他过去一直是被动地接受指引,那么经历了断裂之后,他开始学习沉思,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马垃对现实世界有清醒的认识,他在独处中潜心阅读、沉思、写作,他经营果园,创办同心合作社,投身农业市场经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发展有着整体规划,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他还在集体中寻找力量,启发、引导年轻人勇敢直面现实,追寻人生的意义。他的身上兼有新旧两个时代的特性,表现出勃勃生机。小说叙事缝隙中闪烁的矛盾光点恰好呈现出历史的真相——“新人”尚在萌芽中,或者说,他身上寄予了作家较多的理想主义色彩。
慕容秋是一个充满文艺气质的学院知识分子。她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年轻时作为知青下过乡,后来考上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任教。她单纯、善良、清高而富有正义感。她对脱离现实、理论空转、丧失人文关怀的社会学研究深感不满,同时也对僵化的学术体制以及学术官僚化、庸俗化十分反感。青年时期的经历让她的情感回归到了底层,父辈强烈的家国情怀以及马垃等人的行动都汇聚成一种巨大的力量,终于使她下定决心,“不能再在散发着腐朽气息的学术圈里待下去”,要“回到那座曾经生活和劳动过的村庄,做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调查”。这不仅是治学方式的改变,更是精神世界的蜕变。
《人境》继承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但在精神内涵、价值追求、美学趣味上又体现出新的时代风貌;从叙述方式和小说结构上看,它对先锋文学的技术进行了巧妙的吸收和转化,使得形式与内容实现了较好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