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以创新为生命
来源:文艺报 | 本报评论员  2016年09月19日06:4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文学创新要尊重差异性和多元性,尊重艺术规律,给创新更宽容和宽松的文化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我们要尊重个性,尊重创作主体。当下的文学创作,需要真正独立清醒的探索精神。优秀作家是很难被归类的,他们往往是具有独创精神的“那一个”。而差异性和多元性,正是创新性的基础,作家们想要创新,必须首先有清醒的个性态度。同时,这种差异性和多元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学创作中坚持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统一,避免文学创作陷入抽象苍白的概念失真,或沉溺于个人感官情绪宣泄。如果脱离中国丰富复杂的转型期文化现实,将创新变成简化的抽象,以颓废为时髦,以感官刺激为创新,便容易陷入消费主义诱惑怪圈,将创新变成欲望畸变的产物。

文学创新要克服浮躁情绪,强化历史感和建构雄心,提倡经典意识。经典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标高。文学不是竞技场,但有“真创新”与“假创新”。真创新,是令人耳目一新,历久而弥新;假创新,以刺激与噱头取胜,昙花一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目前文艺最大的问题是“浮躁”。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这些问题的一大症结就在于放弃创新。文学创新要树立更高标准,提出更严格要求,仅凭才气宣泄情绪,试图以题材和故事取胜,终不能长久。好作品要有苦心孤诣的发现、创造与经营。仅就语言而论,如何在诗歌中写出具有现代汉语魅力的、独创性的“诗家之言”,如何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小说文体家,也许都是作家要面对的问题。要在“纸面王国”铸造伟大建筑,在语词的坩埚熬煮鸿篇巨著,都需要真诚的眼泪和珍贵的心血。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经典。

我们提倡具有中国“原创特色”的创新,文学创新要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这种文学的独创思维,既是针对文坛流行的腔调、故事类型和表达方式的创新,也是对自我的勇敢挑战,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在苦心孤诣的努力中,在沉潜的胸怀与创意的对接之中,完成艺术的凤凰涅槃。文学创新也要建立在中国一百多年独特现代性发展历史和文化现实之上,在作品中表现复杂深广的人性、独特魅力的文化辨识度,以及广泛共鸣的书写通约度。要有民族主体意识,既海纳百川,吸收外来有益营养,也要立足本土文化,解决好创新与继承、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长出参天大树。

文学创新要警惕断裂式“翻鏊子”,避免忽视创新与积累,警惕二元对立思维的破坏性。二元对立思维,是科学细分法的基础,但在文化领域,对对立性的过分强调,会忽视偶然性和联系性的作用,容易陷入唯心主义陷阱。这种二分法还表现为以创新思维为外衣,过分推崇断裂性。这些以概念对立为主的审美哗变,简化了人性,也简化了历史和文化的丰富性。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学创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