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拉近我们的距离
文学在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和友谊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世界文学中光芒璀璨的一部分,中国文学在世界各地无疑散发着无穷的魅力。由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作家协会、澳大利亚华人作家节和维多利亚州亚拉图书馆联合举办的“中澳作家节”8月底在墨尔本市举行,来自澳大利亚、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作家,以及大批读者围绕全球化格局下作家的自我定位等话题展开研讨。
“阿波罗项目”是澳大利亚一个通过网络合作来提高中西方文化和语言理解的非营利机构,该机构首席执行官朱利恩·莱尔对笔者表示,中国文学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散文数量众多而且质量很高,散文在中国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在其他国家文学中是不常见的。中国的散文家喜欢描写自然景致和春夏秋冬,往往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主,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莱尔认为,这种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或许可以追溯到《易经》等古老典籍。
文学作品也是人与人之间实现情感交流的重要桥梁。在莱尔看来,通过阅读中国作家的作品能够走进一个个人物的内心,体验他们眼中的世界,从而建立一种别样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共鸣。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体验能够感知中国,打开了解中国的窗口,“你会意识到中国并非孤立存在的巨大城堡或异域之邦,那里生活着13亿个性鲜活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感受和体验着这个世界”。
墨尔本诺斯考特学校中文老师、中国文学爱好者亚历山大·麦克劳德比较推崇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他认为,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不仅属于中国,也是世界文学的宝藏。如果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经典著作,将大大增加外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由于这些书都是鸿篇巨制,全部看完有难度,不妨节选一些有趣的内容,比如将《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故事翻译出来介绍给西方读者,他们一定会喜欢。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外界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也愈加深入。与会嘉宾认为,高质量的翻译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至关重要,毕竟能够熟练掌握汉语的人在中国之外还是少数。
此外,电影是文学作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能有更多的中国电影在海外放映,会带动人们阅读原著的兴趣。当然,中国电影在推向国际市场的时候也要注意文化差异。麦克劳德说:“以周星驰的电影为例,《大话西游》就很难引起西方观众的共鸣,因为里面的情节过于中国化。而《少林足球》和《功夫》虽然也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电影,但由于只有中国人才能懂的内容少了一些,西方人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
中国驻墨尔本副总领事黄国斌对笔者说,随着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的普及,澳大利亚人开始对中国及中国文学感兴趣。但应该看到,这种热度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我们在各方面继续努力。
墨尔本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族群,文学氛围浓厚,素有“世界文学城”的美誉。生活在这里的华人作家已经成为当地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华人社区广受欢迎,部分作家甚至已经跻身畅销书作家行列,被澳大利亚主流文化接纳。
维多利亚州作家协会主任凯特·拉尔森对笔者说道,华裔是墨尔本最大的少数族裔,华裔作家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且会越来越重要,这也是为什么要举办“中澳作家节”的原因。“随着越来越多用中英双语写作的华裔作家的涌现,他们作品中独特的中国故事和中国视角也越来越多地进入本地人的视野,而这一定会促进英文和中文两个世界的融合,因为他们的作品被阅读的越多,人们就越会发现其实大家的生活有很多的相似性”。
澳大利亚的华人作家给中国作家雷涛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当地华人作家虽然身在海外,却扎根本民族和自己的文化母国中国,他们对包括陕西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表现出浓厚兴趣。黄国斌认为,海外华人作家只有深深地了解自己的祖国,才能创作出能够引起当地主流社会关注的高质量文学作品,而更多的以英文写作的华裔作家的出现,会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
澳大利亚华人作家越来越受到主流社会的关注,这与中国的强大和华人移民数量的增加有很大关系。澳大利亚华人作家节主席胡玫认为,中文已经成为澳大利亚使用频率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言,澳政府和民间对日渐活跃的华语文学越来越重视。举办“中澳作家节”的一大初衷就是把华文作家推向主流社会,同时也让主流社会更多地了解华人作家和他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