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儿童文学的新风正从深圳吹来
来源:文艺报 | 王杨  2016年09月14日07:13

      陈诗哥                 袁 博                     郝 周                杜 梅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深圳特区的成立,深圳的儿童文学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传统。30年来,深圳儿童文学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过多年的沉寂。新世纪第一个10年过后,深圳儿童文学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成为国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鉴于近年深圳儿童文学取得的成绩,深圳市文联、市作协、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在2016年5月召开了“儿童文学的春天来了吗?——深圳儿童文学发展与批评沙龙”、“深圳儿童文学研讨会”、“深圳儿童文学读者见面会”等系列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儿童文学评论家围绕深圳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展开研讨,为深圳儿童文学的发展加油助力。

深圳儿童文学发展:

文学创作与阅读推广并重

近年来,深圳市文联、深圳市作协努力培育深圳儿童文学生态,青年儿童文学作家迅速崛起,在全国儿童文学大刊频频露面,多次获得儿童文学大奖。如陈诗哥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儿童文学》十大青年金作家奖、《儿童文学》金近奖、《儿童文学》直通罗马大奖赛银奖、上海好童书奖、华语儿童文学中国故事邀请赛铜奖、深圳十大童书奖等;袁博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图书奖和新作奖;麦芽获得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郝周新书《偷剧本的学徒》入选中宣部2015年“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在2015年《儿童文学》上,共有9期发表了深圳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占整个广东儿童文学作家2015年在《儿童文学》发表量的90%;另外在《少年文艺》《童话世界》《文学少年》《中国校园文学》等随处可见深圳儿童文学作家的身影;2015年,苏曼华、陈诗哥、袁博、袁晓峰、周其星、杜梅、郝周、郑枫、吴依薇、刘克勤、关小敏、几何等深圳儿童文学作家都推出了新书。深圳儿童文学作家正在形成集团军的态势。深圳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不仅有鲜明的特点,还有其独到的文学主张。如陈诗哥在文体上打通童话、诗歌和散文的界限,在精神内核上试图打通文学、哲学、人类学、信仰之间的隔阂。他的《童话之书》是关于“童话”的思想精华集,故事跨越古今,纵横中外,想象力大胆,思想深邃。另外,深圳青春文学在国内率先提出“阳光写作”和“创意写作”理念,坚持弘扬“经典阅读”和“创意阅读”,发掘和培育了以赵荔、谢然、欧阳婧祎、张为为代表的“阳光写作”少年作家群。

同时,深圳的儿童文学阅读推广走在国内前列,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民间儿童阅读团体,如三叶草故事家族、爱阅公益基金会、深圳彩虹花公益小书房等致力于推动优质的儿童阅读,影响了全国数十万家庭。从2014年起,深圳启动“深圳十大童书”评选,每年从新出版的全球童书中选出10本优质童书进行推广,在国内有显著影响力。

谈到深圳儿童文学近年来的发展,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李国伟认为,近年来深圳的儿童文学创作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新常态:在传承传统的儿童文学创作理念的基础上,近年来,深圳的儿童文学作家更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强调童心童真童趣,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新常态。二是主色调:关注社会现实,直面校园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抓住少年儿童的敏感点、写他们最关心、最关注、最困惑、最无奈无助、最急于解决的问题,成为深圳儿童文学的主色调。三是七彩板:近年来深圳的儿童文学作家坚持了创作的多样性,在创作品种和体裁上,小说、童话、诗歌、报告文学、评论,绘本等品种齐全,校园、社会、历史、科幻等题材多样,也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儿童文学评论队伍。四是炫亮点:深圳儿童文学作家秉承了深圳人思想开放、敢为人先的特点,在创作理念、创作实践,以及推广阅读上,大胆探索创新。经过几年培育,深圳儿童文学呈现出良好的生态,融创作、批评、推广于一体,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深圳儿童文学作家创作:

特点鲜明的“集团军”

作为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具有独特的文化增长点。市民阶层的勃兴,对知识的尊重,对童年童心的呵护,对民间声音的倾听,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以及对个性自由的鼓舞,都为近年来崛起于深圳本土的儿童文学作家们提供了深厚的创作土壤,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深圳的儿童文学作家逐渐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儿童文化和儿童文学价值观,同时创作上呈现出集团军的态势。

陈诗哥曾认为童话缺乏文学含量和思想含量,直到阅读了安徒生童话,才发现故事、诗性、哲学和神性等在安徒生童话里都有。在《童话之书》的写作中,他把童话放在文学、人类学、教育学、哲学、宗教学等范畴里去思考,认为童话与诗歌一样,在精神上具有本源性。陈诗哥谈到,儿童文学包含两层含义:文学性和儿童本位,两者缺一都会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大问题。他赞同台湾童话作家林世仁的观点:童话以儿童为中心,但不以儿童为界限,也就是说,童话的读者有下限,没有上限,“成人比孩子更需要读童话,因为他们离生命的本真越来越远”。海飞认为,陈诗哥的童话充满诗性,富有哲思,同时难得的具有幽默和智慧。《童话之书》以童话的方式讲童话,以故事的方式讲述童话理论,系统而个性地阐述了童话的发生、美学、本质和人生的意义、价值。写法的创新和思维的探索使该书具有很强的文本实验价值。

儿童文学评论家王林将陈诗哥的童话称为“元童话”、“关于童话的童话”,他认为陈诗哥的童话创作上接安徒生,下接舒比格,“开端正确,营养丰富”,有自己的独特趣味和清晰的创作理念,但在把思想转化成艺术语言表达时,可以多一些渠道和探索的方式。

袁博从小随父母生活在野生动物养殖基地,在野生动物的陪伴下长大,这让他的动物小说创作变得顺理成章,已经出版了11部动物小说。他称自己的动物小说为自然史动物小说,每部动物小说的主题一脉相承——由动物小说的形式为大自然书写一部历史。袁博说,自己通常会选择自然历史中最有代表性的题材和事件作为写作素材。比如说在有关鸵鸟的动物小说中,选择动物移民作为素材,鸵鸟从非洲运到中国,人类的全球化贸易活动改变了很多物种的生存状态,这些动物种群不得不重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除了不可缺少的自然史背景,袁博同样关注个体的处境。他希望在小说中传达这样一种看法:没有任何一个个体能够选择自己的生存境况,但是所有的动物个体都有资格使自己生活得更好。

海飞认为,袁博的小说凸现了文本的科学性知识性,又具有人文气质和人性情怀,将动物个体的生物性特征和作者的生命哲学融为一体,既彰显动物在自然法则中所承受的生存压力,又表现作者对生命平等追求。对于一个25岁的写作者来说,这很难得。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作为年轻的写作者,要避免陷入创作的套路陷阱,并在如何处理叙事、想象和知识呈现,如何将生的艰难与青春活力、阳光希望共同纳入作品,使之呈现出较完整的动物社会伦理体系等方面,袁博可以做更深入的思考和尝试。

从湖北到深圳,郝周的写实小说立足于写童年、乡土与成长,这也是儿童文学永恒的主题。郝周在深圳写鄂东,他的小说从乡村小人物入手,属于典型的移民城市文学。有评论家认为,郝周没有刻意渲染乡村的贫者和苦难,而是原汁原味地展现乡村的生活中自然发生的人和事。这样的小说,就有了鲜明的生活逻辑。郝周笔下的乡村生活,对于不熟悉乡村生活的城市孩子而言不存在隔阂,这一方面得益于叙事的流畅鲜活,细节生动,另一方面得益于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比如他的长篇小说《偷剧本的学徒》是一部抗战题材儿童小说,从历史纵深开局,以主人公偷剧本为全书主干,展现了抗战时期乡村众多底层人物的英雄表现和人生的命运。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地方风物更有独到的展示。深圳市文联创研部主任李华肯定了郝周《偷剧本的学徒》和袁博《火烈马》创作成绩的同时,还从要有有分量的思想内核,要有完整而成熟文学叙事结构,能传达出一些新鲜、独到的经验这三方面,对长篇儿童小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认为,有分量的思想内核体现在主题的前卫、深邃上,也体现在题材的重大、厚重上,多少都应对当下社会问题构成一种隐喻性。在此基础上,作家要尽量搭建起一座属于审美范畴的、诗意的、引人入胜的文字迷宫,在作品中或开拓出新的生活表现层面,或传达出独特的生命体验,或触及到时下人们的某些敏感神经和隐秘世界,或揭示出独特的生命感悟等。

作家杜梅的长篇小说《青苔街往事》通过六指女孩登登从4岁到14岁的童年往事,写出童年的美好和其中夹杂的残酷。《儿童文学》主编冯臻认为,从审美的角度看,作品既有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也有给读者梦想与光明的浪漫主义情愫。杜梅在琐碎平淡的散文化叙述中,灵动展开少女成长的历史,也孕育了中国传统风俗民情。刘颋认为,杜梅《青苔街往事》这类关于自身和青春的成长伤痕的文学,在儿童小说的创作中比重很大。这样的作品好写,但难以写好写精。少年的成长必然面临社会规则对他自然属性的各种束缚和碰撞,这种碰撞必然带来精神、心理上的伤痕,年轻的生命个体如何走出伤痕,走向未来,其实恰恰是这类作品应该呈现给读者的,也是这类作品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深圳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周思明还谈到,杜梅与郝周在创作思想和审美艺术上,都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干,以浪漫主义为情怀,两个作品都直面现实苦恼,启蒙孩子人生。它们既可以看作是作者童年的变形记,也是一代人命运的写真集。两位作者有意识地将儿时的记忆、历史故事和人生的感悟融为一体,实现了纯真与深刻之间的艺术,使小说的审美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为童书的写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叙事策略。

专家们还对关小敏、吴依薇等作家的创作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中肯建议。纳杨谈到,关小敏的《嗨,哈瑞》中呈现了很多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对孩子心灵的刻画和孩子与小狗感情的描写是层层递进式的,写得很细腻。吴依薇的《奇葩部落》写孩子们的校园现实生活和真实状态,并没有刻意回避孩子的小毛病和冲突。但写校园还要高于校园,可以力求呈现孩子的成长,通过作品对孩子的校园生活有潜移默化的提升。专家们认为,深圳儿童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未来深圳儿童文学的发展进步,还要在童趣、现实感、永恒价值这三大要素上多下工夫,多做思考。

儿童文学阅读推广:

充满爱心 知行结合

儿童文学创作和儿童阅读是鸟之两翼,对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互为支撑。袁晓峰和周其星是深圳儿童文学阅读推广的优秀代表。曾经做过后海小学校长的袁晓峰,现在已经是全国优秀儿童文学的推广人和儿童阅读推广图书的著作人,著有《亲子阅读ABC》以及绘本《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等。周其星的《彩色阅读教室》是一位阅读教师的成长史和探索历程,用散文的笔法写出了一位阅读教师的心灵史。

专家们认为,《亲子阅读ABC》和《彩色阅读教室》是对于多年来深圳儿童阅读推广的记录、书写,切实解答了儿童阅读推广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其中的很多观点和问题对于专业阅读推广人和家长都具有启发性和实用性。从这两部书中体现了深圳儿童文学阅读推广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充满爱心,二是知行结合。从两位作者的叙述中能感受到爱、童心、平等以及对儿童的尊重和对未来的希望,包含了对儿童阅读的赤诚。同时,这些图书推广经验来自于阅读第一线,来自于家长和儿童阅读的切身体验,来自于推广人一步一个脚印的身体力行,既有一定的新理念,又有可行的实际指导,对校园阅读、社区阅读、家庭阅读、亲子阅读带来了强大的推动。

深圳的儿童文学阅读推广虽然近年来有很多实践,但还没有产生国外那样打造儿童阅读环境的经典,专家们希望未来深圳可以产生一些富有本地特色和国家民族特色的儿童阅读推广经典。同时也强调了开设阅读推广培训班,设立深圳阅读推广著作评奖,鼓励儿童阅读推广人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以及出台经济特区全民阅读条例和儿童阅读推广条例等措施的重要性。

作为改革之城、开放之城、希望之城,创新之城,深圳的故事理应被更好地呈现,深圳的儿童文学作家也需要抱团发展,一起前行,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出更多更好具有深圳特色的厚重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