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人民检察官》弘扬法治精神 展现人民情怀
以现实生活中优秀检察官群体为人物原型、以检察机关查办的真实案例为故事素材的电视剧《人民检察官》自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以来,产生了强烈反响,受到了广泛好评。该剧紧跟“反腐”大势,聚焦“反腐倡廉”、“冤案纠错”、“海外追逃”等社会热点,成功塑造了以方大庆、夏静茹为代表的新时代检察官的新形象,让人们对检察院的职能、检察官的工作有了更加生动、鲜活的认识。在日前由中国检察官文联和中国视协共同举办的电视剧《人民检察官》座谈会上,业内专家围绕该剧的创作经验、艺术特色以及检察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规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一致认为,该剧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优秀作品,对于展现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和步伐,展现人民检察官的人民情怀,展现新时期检察官可亲可敬的形象,展现法治力量和正义力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拓展了检察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新途径。
《人民检察官》所涉及的案例均改编自检察机关办理的真实案例,更涉及反腐等当下敏感话题。该剧总导演程力栋介绍说,剧作主创人员接受任务后,深入检察业务一线,深入体验检察官办案生活,做到熟悉检察官、熟悉检察工作、熟悉司法程序和规定,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状态投入创作。特别是剧中的演员们,都要深入生活,穿上检察官的服装,进入检察官的工作环境,然后真实地记录检察官的工作状态。比如审问犯人,都是去真实体验的。同时,该剧以司法机关办公和办案场所、监管场所为主要取景地进行实景拍摄;在职检察官全程参与剧本修改及相关剧情的录制,这些都确保了这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真实性和生活气息。
人民检察官服务人民群众,这是检察职业的重要遵循。与会专家认为,《人民检察官》中的检察官形象,去定型化、去脸谱化,有血有肉、真实可信,拉近了人民检察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特别是方大庆、夏静茹这两个形象,被专家誉为“最美检察官”,成为具有艺术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剧作家王兴东认为,方大庆这个人物代表了奋战在反贪一线的检察官形象,他为民除害,智勇双全,凭着对法律的忠诚、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铁拳出击,把权力装到制度的笼子里。“人民群众不可能都去读检察官法,但有可能做到人人熟悉并喜欢方大庆。方大庆展现了信仰的力量,信仰能影响人,还能感染人,正是这种感染力,使《人民检察官》受到了欢迎。” 文艺评论家李准谈到,坚守信仰是对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检察官的要求。公务员堕落渎职和检察官依法办事,最后的核心就是信仰问题。该剧描述了检察官所面临的各种考验、牺牲,从如何面对打击报复,到如何应对办案中的舆论压力,再到如何面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等,该剧都进行了一一展现。李准认为,该剧最大的勇气和特点,就是敢于直面反贪工作、检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真实地表现了人民检察官的新形象,展现了新的时代风貌。此外,该剧也开拓了同类题材创作的新思路,比如注重情节连贯性、深挖细节、直面反贪反腐新形式等。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管理中心主任梁建增表示,“《人民检察官》扩大了检察院的‘朋友圈’”,剧中当代人民检察官的真实形象为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圈了不少粉”。
“这几年的创作实践当中,我们行业的人包括观众都有一种感觉,就是反映时代、反映社会、反映人们重大关切的作品不多。当有一部这样的作品出来的时候,大家真的是欣喜若狂。”在剧作家赵冬苓看来,检察官这个行业是一个创作的富矿,在这个行业背后有着非常大的社会背景。优秀的作品一方面要对社会发言,另一方面要为历史作传。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了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该剧聚焦国家法治建设,展现了法治的进步和法治的进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李京盛表示,《人民检察官》的热播,不但是一部剧的成功,也是政法题材创作的成功,该剧表现的内容高度切合我们当前的社会生活,像依法治国、普法教育、反腐倡廉、老百姓追求公平正义等,都是老百姓十分关注的话题。他认为,尖锐的社会矛盾的设计,尖锐的人性挣扎的表达,必然带来复杂的观赏心理。平反冤假错案令人拍手称快,也肯定会带来对造成这种冤假错案深层次原因的思考,文艺作品应该在这两方面的把握上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守护法治尊严多贡献正面的力量。
《人民法院报》总编辑赵翔认为,该剧收视率连续飙高,一个主要原因是取材于检察工作实际,它把近年来检察工作的亮点,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现出来,不仅故事内容真实、可信、接地气,而且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弘扬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认为,最高人民检查院站在贯彻中央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设置议题、创意构思,与文艺界强强联合,充分发挥影视作品在传递中国精神、铸造检查战线核心价值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口碑和品格俱佳的电视剧《人民检察官》,唱响了平安中国建设、法制中国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的主旋律,提升了检察战线的公信力。(余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