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尽头,写作的开端
这个时代,当我们被碎片化阅读裹挟时,却开始困惑于什么是好的阅读和好的写作,以及如何通过阅读滋养、扩充自身,慢慢形成更完善的自我。9月3日,“阅读的尽头,写作的开端——《爱欲与哀矜》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与《爱欲与哀矜》一书的作者张定浩、作家任晓雯展开对谈,与读者分享各自的阅读、批评、翻译等经历与感悟。
《爱欲与哀矜》由新星出版社出版,收入了张定浩近10年所写的20余篇文学随笔。其中所涉及的,从格雷厄姆·格林、爱丽丝·门罗到奥登、布罗茨基,从《斯通纳》到《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基本都是作者钟爱的作家与作品。在对谈中,三位作家从书中所提到的作家作品谈起,延伸至爱、人性等主题,兼及从事文学批评的经验和阅读的普通感受,力求使专业作家和普通读者都有所收获。
李敬泽谈到,张定浩本人既写诗又写评论的经历让他的评论具有不一样的特点,这是以作家视野从事文学批评,更具有实践的色彩和眼光,作者在阅读中探寻写作的奥秘,继而在写作中完成阅读的使命。批评家应该有睿智和洞见,发现好的、能提供营养的作品,把时间花费在值得阅读的作品中。
在谈到写作时,张定浩说,无论写诗歌还是批评,都需要深厚的积累,这里包括知识和情感的积累。人都会有偏见,但当自我足够开阔,这偏见便会逐渐淡化。诗歌和批评都需要数学的精密,用词准确才能一语中的,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跟着自己的心写作”,这是塞林格留下的句子,也是作家所坚守的信条。 (小 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