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记忆——电影《我的战争》专家研讨会侧记
电影《我的战争》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九连连长孙北川、文工队队长孟三夏、司号员张洛东以及文工队队员刘诗文、王文珺等人在特殊历史环境中的感人故事。该片冲破了以往的创作窠臼,注重精神开掘与情感表现的刚柔并济、张弛有度,用艺术化的手段完成了年轻一代与历史的有效对话,塑造了有担当、有抱负、英勇杀敌的硬汉形象。日前,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我的战争》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该片的思想蕴涵、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探讨。
民族气概的时代表达
战争片最能够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更与国家民族的自尊不可分割。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电影《我的战争》的出现恰逢其时,该片通过高科技电影手段向观众灌输了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文艺评论家陈先义认为,该片将中国军人的血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得到了有力彰显,有力传播了精神正能量。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电影中文工队队长孟三夏发给文工队女兵每人一个手榴弹,“当无法自我保护时就与敌人同归于尽”,充分表现了英雄主义的民族气概。北京大学教授陆绍阳表示,《我的战争》是一部用恢宏的场面、精良的制作、深度的表演、紧凑的节奏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力作。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左衡认为,影片以“团圆”作为一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这种理想主义又汇聚成一群人、一个队伍的信仰,同时化作前进的力量。
战争残酷性的极致表现
电影《我的战争》场面宏大,整个拍摄过程中集结了近千名群众演员上演大冲锋,消耗超过10万发以上的子弹,影片对战争残酷性的表现发挥到了极致。饶曙光表示,该片战争场面超过70%,三次战斗表述分明,第一次的遭遇战、第二次陷入敌人的埋伏圈与第三次攻占537高地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谈到,香港导演擅长通过对动作空间的营造来表达情感和主题,该片导演彭顺对影片中三个大的战争动作场面的营造都非常充分饱满。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卫防认为,影片中摄影师跟随战士冲锋陷阵,这样的拍摄方式让观众有了身临其境之感。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认为,《我的战争》细致地呈现了志愿军的牺牲,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对生命的绞杀,这在中国战争片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战争中个体情感的升华
影片涉及到了父子情、父女情、战友情与爱情等,并将其放在战争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其中爱情的表现极为独到。在战争中军人的爱情受到多重限制,表现的难度很大,而该片恰恰利用了各种限制成就了战地军人的独特爱情。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克分析到,影片中战地爱情的表现方式如代人写信、地雷救赎、死前告别等都是反常规的。与此同时,影片试图将爱情和对英雄主义的崇拜相结合,孟三夏对孙北川的最后一吻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她对于英雄的崇拜和敬仰,而小神仙与孟三夏之间的爱情以姐弟之称变得模糊,三角关系在影片中贯穿始终却从未被说破,使观众关注三人隐含情感变化的同时,也受到人物精神的洗礼。作家高岩认为,与同类题材电影相比,影片在小人物的表现力度方面有所突破,以往都是大环境小人物,这次则将小人物本身放大,并作出对战争胜利的解读,是一部合格的军事片。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表示,影片从“我的”个人感情生活出发,深度体现了战争下小人物能量的爆发,这是对人性高贵、生命高扬的清晰表达。 (许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