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宁英长篇报告文学《逐梦——湘西扶贫纪事》 研讨会在长沙举行
9月2日,由湖南省作家协会、湘西自治州州委宣传部、湖南文艺出版社、湘西自治州文联联合主办的“龙宁英长篇报告文学《逐梦——湘西扶贫纪事》研讨会”在长沙举行。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文艺报》文学评论部主任刘颋,中国作协创联部综合一处处长赵宁,人民日报文艺部艺术编辑室副主编张健,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龚爱林,湘西自治州委常委、副州长孙法军,湖南省评论家协会主席、岳阳市文联主席余三定,中南传媒集团总编辑、湖南省作协副主席刘清华,湖南省作协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毛泽东文学院管理处主任、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游和平,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曾赛丰等40多位省内外知名评论家、学者、出版家、作家参加了研讨。研讨会由湖南省作协主席、党组副书记王跃文主持。
研讨会现场1
研讨会现场2
研讨会现场3
研讨会现场4
研讨会现场5
龙宁英是来自湘西自治州花垣县的苗族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她从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女儿桥》、《古苗河风情》、《疼痛的河流》、《苗山夜雨》等作品集。2007年出版的散文集《山水的距离》曾获湖南首届文学艺术奖。
《逐梦》作者龙宁英发表创作感言
长篇报告文学《逐梦》书影
《逐梦——湘西扶贫纪事》2015年12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是龙宁英历时两年走访、创作的一部反映湘西扶贫史的著作,同时也是她创作的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问世后反响强烈,随即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在动笔写作前,她花了一年多时间在湘西农村采访,积累了上百万字的素材,先后修改5次才最终定稿。该书以时间为序,以扶贫重大行动为节点,对湘西扶贫之路进行了生动回眸和深入书写,是新中国扶贫史的一个凝练缩影。该书分“梦里歌谣”、“情暖武陵”、“决战决胜”三个章节,构成了一幅具有现实感和历史感、深度和广度的恢宏画卷。
与会的文学评论家、学者、作家、出版家认为,《逐梦——湘西扶贫纪事》全书在布局谋篇上,结构合理,脉络清晰,剪裁得当;在创作手法上,寓意深刻,文笔生动,史识交融,视野开阔,不失为一部精神价值与文学价值并重,历史感、真实性与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的报告文学精品力作。湘西扶贫是全国扶贫工作的一个典型,作品中提到的每一个小村寨是一个小的切面,具有指导性和样本意义,对新时期扶贫战略的重构、扶贫问题研究、贫困地区文化与经济协作下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启示意义。《逐梦》紧紧抓住了精准扶贫这个倍受老百姓关注的宏大叙事,紧紧抓住了有温度的历史细节,写出了接地气的人物故事,使作品具有厚重感、纵深感。作为一位曾以散文创作获过湖南文学艺术奖的作家,龙宁英心思细腻,文笔优美,再加上她带有少数民族特有的记忆和密码,使得她的文字散发着一种异样的美感。在54年的生命历程中,龙宁英从未离开这片神奇苍凉兼而有之的土地,她创作的根脉、枝干和花叶都源自水深土厚的湘西。她从来就是湘西生活的在场者,通过长期的感受和思考深入其中,而非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她也从不把自己置于湘西人民之外,以“他者”的姿态去观摩这片土地,她就是湘西儿女之一员,所思所想皆与其他湘西人民在同一振动的频率上,所以她的抒写才有切肤之感,读来毫不隔膜。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也对作品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善意的批评,认为作品在加强思辨性和逻辑性方面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挖掘鲜活的生活细节上还可以多下功夫。王艳、马笑泉、余艳、沈念、龚旭东、谢宗玉、蔡测海、欧阳友权、卓今、王涘海、龚湘海、刘开云、章罗生、谭小军、张立新、钟克文、向启军、龙仕英、刘雪琳等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也参加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