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纪念碑更持久的是文化
近些年,但凡到过欧洲大陆的人,无论是西欧还是东欧,有一定历史文化常识的人都会发现,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深入,原本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差异都在明显缩小和趋同。政治观点、文化素养、艺术探求都凸显出摆脱美式影响的趋势,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大空间的保护。古老的手工艺、民俗文化、建筑艺术等尤为突出,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几个世纪前的建筑、街巷、书店、博物馆等文化元素在欧洲各地随处可见。两百多年来,欧洲大陆发生了巨大变化,惟一不变的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文化传递给每个人的感受会是千差万别的,无论是国人今天已消失的祠堂、火塘、祖先牌位还是欧洲殷实家庭至今保留的阁楼中祖辈的旧物,都证明每个民族信念的坚守和传承是相通的,也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本所在。
20年前,我认识一位长者,给我讲他经历过并让他感触很深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年过八旬的他,作为国内知名学者受邀出访他曾经学习生活过近10年的法国。经过再三考虑和法国驻华使馆的多次上门盛情邀请,加之与法国那段难以割舍的情缘,最终促成了法国之旅。老人说,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身处惊涛骇浪之中,还是平淡如水之时,他都会想起那个遥远的、给过他温暖和友情的地方。那些他走过的街道、经常光顾的咖啡馆和特点鲜明的古老的红砖公寓以及公寓里邻居们的笑脸,这些碎片的记忆,让他终生难忘。在回国前一天的下午,他向主办方要了一辆车,去寻找已融入生命中那些美妙的记忆片段。司机告诉他,他要去的那条街,没有大的变化,与50多年前基本一致。老人讲到这里时,停顿了一会儿说,他当时不记得车开了多长时间,大脑一片空白,当他走进那让他50多年不曾忘记的街巷时,一眼就认出了不远处,他曾经住过7年的古老的红砖公寓。令他吃惊的是,这幢阔别50多年的公寓依然如前,没有任何变化,更让他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近邻公寓旁的咖啡馆和小卖店也如初遇时的模样。放眼望去,整条街的建筑都停留在50多年前的那个时间的节点上。这种梦幻般的感觉,使老人下意识地推开了曾经无数次推开的小卖店的那扇厚重的木门。门上的小铜铃依旧叮当作响。遗憾的是他看到店主人已不是当年那位热情奔放的金发姑娘。猛然间,他意识到,此时此刻惟一变化的是小店里的人和自己。
不久前看到一位当代意大利知名画家、建筑学家谈他励志成长经历的文章,感受颇多。画家出生在文化名城佛罗伦萨,从小他们一大家子住在离著名的圣乔瓦尼教堂不远的一处17世纪的老宅中。从他记事起,他父亲就常常告诫他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不要损害房子和里面的东西,因为这座房子是他们爷爷的父亲住过的。很多年后,他已是全意大利知名的画家和建筑学家,一次他对来访的专栏记者谈到,他之所以对绘画和建筑产生兴趣,是因为年轻时候的一次经历。时隔几十年后,他还清晰地记得,一个炎热的午后,他们几个年轻人在百无聊赖中,破坏了一个房基的大理石构件。当晚,他被警察传唤并被告知他们弄坏的构件属于国家文物。因他当时未到承担民事责任的年龄,只交了罚款了结了此事。通过这样一个偶发的事情,使他对佛罗伦萨这座古城和古城中的建筑艺术有了认识。此后,他由一个无知的青年转变成长为立志保护和传递佛罗伦萨古城历史文化和建筑绘画艺术的艺术家。这位艺术家最后说了一句让人难忘的话:对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文化是比纪念碑更持久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世代生活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的升华。随着近现代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快,民族文化也在加速消亡,怎样保护好本民族文化也变成了世界性的话题。日前,看到一则报上的短文,云南大理石门村具有独特白族文化特征和历史含义的老民居建筑群被拆除。这些由石头堆砌的古老工艺也随着无知无情的拆除而永远消失了。这些令人扼腕痛惜的消息几十年来不绝于耳,对于今天的人们已变得习以为常了,那些保留着祖先智慧和传承历史文化信息的祠堂、民居、古刹、街巷也渐渐地淡出了我们的视野。然而,更让人焦虑和担忧的是与这些历史遗迹休戚相关的历史文化血脉——地域、区域文化也随着快速的、无序的城市化进程而不断地减少和消亡。例如北京近40年的快速发展,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已损失殆尽,比四合院更珍贵的京腔、京韵和京城千百年来形成的京俗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这些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消失,如不采取断然的措施加以保护,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有中断五千年文化传递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