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编者按: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深刻阐述文艺和文艺工作的重大使命,科学回答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提升了我们对新时期文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是我国文艺事业发展进步的纲领性文献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发展繁荣的行动指南。在讲话发表两周年之际,从今天开始,本报将发表系列社评文章,进一步深入解读、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不断繁荣发展,迎接第九次作代会胜利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一论断深刻地指明了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重要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筚路蓝缕、自强不息,一直在寻求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中国不仅实现了快速发展,而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当代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还需要我们做更加艰苦的努力。特别是文艺领域,还缺少那种能够表现中国深刻变革的作品,缺少能够代表这一历史进程中文明高度的标志,还需要出现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来为我们实现历史使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家艺术家要做洞察历史的有心人,以科学的方法论来观察、分析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并转化为艺术的表达。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就只能表现出思想的浅薄、历史的错位,难以为现实提供真实可靠的精神资源。要了解中国的变化,不能只靠媒体的报道、网络的消息,而是要扎扎实实地沉入现实生活之中,在社会结构、生产与生活方式、情感与价值表达,以及信息传播、时空概念等诸多方面了解中国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要深刻了解在这样的变化中,人的情感表达、社会关系、价值选择、审美追求等表现出怎样的形态;这些变化哪些具有积极的意义,哪些需要规避或者改进。
对于创作者而言,不仅要做到一般的“知”,还要在生活中接受情感的磨练,激发内心的感触,使“知”转化为具有价值判断的“情”,并从这种转化中把握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要在生活发生变化的条件下,把握什么是带有本质性意义的东西,什么是与本质关联的一般性意义的东西,并从中发现可描写的典型形象。要努力表现生活的本质,表现那些具有规律性意义的东西,揭示中国发展变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美好的未来,给人们认知社会、选择人生、关注未来的精神动力,激发出人们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情愫,更加积极地看待社会、关心国家、对待他人。
要努力塑造具有人格魅力的当代中国艺术形象。艺术是表现人的情感世界的,必须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生活在这一特定时代的人物从不同的层面表现了这一时代的特质。文学艺术正是由于塑造了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而拥有了跨越时空的存在价值,同时也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象征,为时代的进步及后人了解时代提供了可能。要赋予人物形象以时代的内在特色。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都是文学艺术描写的对象。但是最能够代表生活本质的,是那些能够体现时代发展必然趋势的人们。他们性格各异,个性不同,经历与修养也大有区别,面对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个性鲜明的人格光芒。要很好地表现出这种人格的光芒,让读者、观众通过我们的作品感受到这种光芒的魅力,从这些形象中认识到中国人所拥有的美好未来及其必然性,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增强中国形象的世界认同力、吸引力。
要艺术地表现中国人在实现自己奋斗目标进程中的价值选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并成为一种民族身份的体现。这种价值体系不仅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文艺工作者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积极借鉴外来文化中与我有益的内容,在努力表现生活复杂性的同时,表现出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意味的价值选择,用形象来告诉世界中国人的内在精神是什么,中国人所追求的是什么,中华文化中哪些东西仍然具有强劲的现实生命力与可供世界各族人民借鉴的具有普泛性意义的元素,从而使更多的人们了解中国文化、认同中国精神、借鉴中国方案,走共同发展共享进步的道路,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