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克己修身“心“为根(节选)
分享到:
来源:文艺报 | 谢飞东 聂晖  2016年09月02日07:18

早期金文像人体内椭圆形心脏器官的线描图案,图案突出了该内脏上端的动脉入口管道、静脉入口管道,图案中间的一点,表示血液。在中国,心是一个很特殊的字,它既是五脏之一,其是否跳动,是判断人之死活的主要指标;同时,又有着其他五脏所不具有的重要意义。我们来看思字,上为田,下为心。现代科学证明,人的思考是在大脑。由此,有人认为中国古人不懂科学,认为思考就是心田的活动。其实,从小篆来看,是由组成的,就是囟,囟门就是婴儿头顶骨未合缝的地方。也就是说古人早就知道思与大脑有关。可它与心有没有关系呢?我们有很多人,平时很会说,可一到让他上台讲时,大脑就一片空白,咧咧半天,讲不出话来了。人还是那个人,脑袋还是那颗脑袋,为什么台上台下差别那么大呢?原因,大家不想都能明白,就是紧张,就是这颗心,它跳动太快了,它强烈地影响着人的大脑。随着科技的发达,1967年人类有了首例心脏移植手术。有报道称,在移植原主人的心脏后, 一些患者的性格、爱好与心脏原主人出现惊人的相似之处。

西方媒体称,美国女公民西尔万娜·佩斯卡把给她做心脏移植手术的医生告上法庭,医生感到很震惊,因为手术做得相当成功,病人的感觉也不错,她还有什么不称心的呢?原来这位任性的妇女从护士那里听说移植给她心脏的那个人是个殉情男子。西尔万娜顿开茅塞,终于弄清楚为什么过去一直性格开朗与精力充沛的她, 一下子变得如此郁郁寡欢,连她工作的餐馆都因她性格的改变而要炒她的鱿鱼。最可怕的是她越来越有一种想爬上自家住的那栋高楼往下跳的欲望,据说其心脏正在她胸中跳动的那名男子就是这么了结自己一生的。

达尔文就曾提出情感生化特征的假说。我们的“性情”,或者说性格,不是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储存在大脑中,而是藏身心脏里。所以说是它在思考、感觉,并同整个集体协同动作。

中国人自古对心的认识就远超生理部件,把它看成是人的神明主宰!孔子讲,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心是最终的主宰。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心态的不同。

世界上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心灵,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眼睛。有一颗感恩心的人,就善于发现美,心中总是充满感动与给予。而缺乏感恩心的人,老是觉得别人欠他的,心中有种无法解脱的恨,所以老是抱怨,心中装满牢骚。爱抱怨的人就像一个垃圾堆,成天散发恶臭,影响周围的人,而且这种恶臭是含毒素的。更糟的是,就像久入兰室不闻其香一样,身处其旁的人不觉其臭,不知不觉就中了毒,又成为一个发毒器,整天散发毒素。所以一定要小心身边爱抱怨、爱发牢骚的人,他们就像病毒一样,很有可能把你拖下水。

人总是要变的,变是常态,不变才是非常态。有人说,人在不断地进化呀。可笔者认为:人类在不断进化,但人心不一定是在不断进化,有时可能是越来越势利,越来越烦躁。知识文化可能在进步,但心境、心态就难说了。有人说,俗务多了影响了心境心态。可笔者认为,如果心胸够宽阔,俗务对他的影响就相对小,反之则大。如同一粒石子掉到小杯子里,则会水花四溅,水波涌动,久不能止。而同样一粒石子掉到大湖里,则水波不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这就是区别。所有事物都是一样的,所有的事如果放到时间和空间的大概念下,则一切都变得很渺小。万事都有利有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事已成定局,则多想到它的积极面而欣然接受,这样人就不会有不快乐了。心中有则眼里见,心中无则眼难见。心中有花自在香,怀欣赏之心则美尽收,怀厌恶之情则丑毕现。

心的力量是强大的,别看人心隔肚皮,有很多时候,你不说,别人也能体会。不仅是人,禽兽也有这样的灵性。《列子·黄帝篇》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海上之人有子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参考译文:海上有个很喜欢鸥鸟、把它们当自己儿子一样爱护的人。他每天清晨来到海边,和海鸥一起游玩。海鸥成群结队地飞来,有时候竟有一百多只。后来,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海鸥都喜欢和你一起玩,你乘机捉几只来,让我也玩玩。”第二天,他照旧来到海上,一心想捉海鸥,然而海鸥都只在高空飞舞盘旋,却再不肯落下来了。)

后来这个故事被谱成了古琴曲《鸥鹭忘机》,一名《忘机》,曲谱最早见于明朱权所编的《神奇秘谱》(1425年刊行)。据朱权所说,此曲为宋代刘志方所作;乐曲系表现 “海翁忘机,鸥鹭不飞”的内容。笔者亦特别喜欢抚此琴曲。渔翁初于鸥鹭是忘机的,他爱鸥鸟是天性显现,后被亲人利益心影响、干扰,便有杂念,让鸥鹭都有所体察而远离。所以人需要不断地修炼,让心宁静,不为利益所动。不要小视内心的恶念,即便你不说,别人也能察觉到。正所谓相由心生。我们看寺庙里,所有的佛像,都是眼往下看的。有人说是在俯视众生,其实不然,他是眼观鼻、鼻观心,他是在观自在。拥有的越多,欲望越大,承受的压力也越大,也就越需要修养内心。

一次与朋友交谈中,知道他最近写作压力很大。我便说,用力会累,试着用心,也许会好一点。因为动人心者莫过于情,而情是心字旁,所以,用心感动自己也就能感动别人了。

有心的人经历事情后得到的是思考,是感悟,收获的是智慧。而无心的人经历事情后,得不到思考,只留下些许记忆。心中有魔的人,经历事情后,得到的是不满与愤恨。笔者曾为此作过一首小诗《心灵驿站》:

心灵是站点/际遇是货车/每一次都会有货物卸下/是美是丑全在主人要什么/有的主人下的怨恨多/久之,心灵成为多恼河/有的主人下的恩情多/久之,心灵成为爱情海/有的主人下的垃圾多/久之,心灵成为垃圾站/有的主人下的经典多/久之,心灵成为藏经阁/选择全在自己

身在红尘忙碌,心放旷野散步。神游天地不羁,道在其间开悟。我们需要在凡尘俗世中静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修养智慧的灵魂,珍惜当下的拥有,才能不负此生,不负此心。

心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以前把心跳停止、呼吸停止作为死亡的标志,现在逐步推行脑死亡。有心跳而无脑电波的人称为植物人,虽说基本上无法醒来,但仍有植物人十年醒转的报道,可见心跳在,希望仍在。

心不仅指心脏这一实物器官,还是一个抽象概念。人的五脏肝、心、脾、肺、肾,除了心,都从肉(此处月为肉字旁变形而来,冃也是肉字底,如臀等字)。说明心字造字较早,心这一概念出现较早。从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说,心为火。火是五行中最难控制的,一不注意就燃大了,烧毁一切。所以古代特别注意控制心火,强调养性修心。(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有四个:基本理念是阴阳五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学习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学习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和、中庸。解决人的身与心的关系是克己修身。修身的关键是修心,身体长生不可得,故以修心立德求长生,下一回将介绍。)

儒家强调仁义,强调修身养性。按照《论语》记载,孔子认为,有一个要求可以终身奉行,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还说,他的道一以贯之,即忠恕。忠即心中,恕即如心。即是按照本心做事,将心比心,以己度人,推己及人。

道家强调天人合一,讲阴阳变化,讲辩证法。道教以道家学说为依据,强调人要感知天地,呼应天地。

佛教从印度而来,在本土化过程中吸收儒道二家思想,除了苦修外,还要顿悟。小乘佛教侧重个人自身的超脱,以苦集灭道“四谛”为基础,强调苦修,讲究戒律清规。大乘佛教更强调悲天悯人,普度众生。因此,最受大众欢迎的佛家人物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慈是给人快乐,悲是解人痛苦。具体做法包括十项:感谢恩人,原谅仇人;帮助苦人,救济穷人;调伏狂人,启迪愚人;感化恶人,鼓励善人;警策懒人,觉醒迷人。佛教的经典之一是五千字左右的《金刚经》,而核心则是二百六十字的《心经》。

我曾经拜访一位朋友的菩提园,将上述思想概括为一副对子:

想忠恕,思感應,念慈悲,三教同源通大道;

读论语,讲辩证,诵诫谛,一朝顿悟证菩提。

“應”字是繁体,今简化为“应”。上联九个心字底,说明三教同源,都讲修心。下联九个言字旁,千言万语,欲证菩提,必须要证悟。证是言旁,悟是心旁。修道即是修心,明心见性,找到真我,即吾心,就是心悟,就是得道。

《西游记》是宣传佛教思想的通俗读本(《封神演义》则宣传道教人物,是佛教本土化的普及读物),主人公孙悟空,即是悟字辈,心字旁。八戒名悟能,沙僧名悟净。孙悟空的授业恩师是须菩提祖师,祖师的道场在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斜月三星,就是一个斜钩三点,心字也。

《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何是猴子而不是龙啊、虎啊或者狗啊、猫啊?

重庆大足石刻有一个《锁六耗图》,全称“缚心猿锁六耗图”,龛正中主像为一个卷发人,趺坐莲台上,怀抱宁静躺卧的猿猴(代表心)。在卷发人所坐的莲台下,刻六条绳索。其终端各缚犬、鸦、蛇、狐、鱼、马六种动物,对应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猿意马。因此,《西游记》讲孙悟空从石猴出世到取经成佛,就是佛教调伏心猿、得道成佛的过程。大足石刻还有《牧牛图》,以连环画的形式,通过十组雕刻,反映了修心的过程。牧牛人代表修道人,牛代表修道人的心。以老百姓最熟悉的牛表示心,达到教化目的。无怪乎大足石刻被称为“刻在石壁上的佛经”,的确是世界文化遗产。

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心,其目的是让人静下来。静为躁君,重为轻根。静以修身,静极生慧。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即便赤日炎炎,心静自然凉。虽然有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更多人相信“不出户,知天下”。因此,中国社会重内修,重人治。现代西方文化则相反,它的目的是让人动起来,极端的甚至去争去抢,血流成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因此,必须重外律,讲法治。以日常生活和艺术为例,中国的茶,宁心静气,沁人心脾。西方的咖啡,让人兴奋,难以入眠。中国古琴,追求清微淡远,韵在弦外,回味悠长。西方摇滚音乐,声嘶力竭,不死不休。还有一些舞蹈,摇头甩胸,扭腰摆臀,强调真性情。真则真矣,美和善就差了。正如一句玩笑: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但你走到大街上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随便说一下:人的长相,三十岁以前靠父母遗传,三十岁之后靠自身修炼。因此,三十岁之前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三十岁之后还丑就是你的错了。

当今社会,推崇西方功利主义哲学,以“利”(金钱、资本)调动人、驱使人、激发人,推动了经济发展,物质繁荣,社会进步。但利令智昏,欲火易燃难控,一旦被刺激出来很难收得回去。我们达不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超脱,只能“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自撰一联挂在书房,时常警醒自己:

琴韵书香娱暇日,

诗情画意净尘心。

韵和香都有日字,对应的情和意都有心字。琴诗书画,休闲自娱;朝朝暮暮,不忘修心。

我们必须不断修心,调整心态,顺入而不逆入,顺天应人而不倒行逆施,用智慧解决问题而不用性格解决问题,心灵才能纯净,家庭才能安宁,社会才能太平。

(节选自《读字识中国》,谢飞东、聂晖著,作家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

访谈更多

刘慈欣:我一直耐心等待灵感的降临

“科幻无非是把现实的人放到非现实的环境中间所进行的一个思想实验。科幻中的人都是现实中的人。科幻写的是未来世界,但写的人并不是未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