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历史生命的壮美书写 ——评长篇报告文学《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
来源:文艺报 | 焦凡洪  2016年08月29日07:36

历史是有生命的,她久存于川流不息的时间里,恒生在繁衍不断的人类心目中,正谓青山不老,历史常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95岁生日之际,一部文学作品使新四军的历史带着深邃的思想、鲜活的面容、澎湃的激情向我们走来。当这一浸透着战火硝烟的岁月灵肉与沐浴着和平阳光的生活躯体相拥时,我们分明感到了一种精神的际会和血脉的相融,她承传的是一种远大理想;对接的是一种磅礴力量;续延的是一种不朽生命。高建国的长篇报告文学《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作家出版社出版),正是这样在立足现实中进行了对新四军喋血抗战历史生命的壮美书写,用当今反观历史,让历史镜鉴未来,从而在带给我们震撼的同时也启迪着思考。

天安门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强劲足音仍在我们心中回荡,那排山倒海的方阵踏响的誓言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的,现实是历史的成长,今天是明日的记忆。由此,当我们循着这连绵不断的队伍的脚步回望源头时,有喜悦,有振奋,也有沉重,我军走过的是一条辉煌而又艰难曲折的历程。特别是新四军的历史,由于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既在民族的胸鼓里长鸣着一曲铁血浩歌,也在国家的身躯内留下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疼痛。那是山河破碎、尸骨遍野的岁月,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就是在这最危险的时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新四军的旗帜与八路军的旗帜交相辉映,他们高擎国家利益,胸怀民族大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国民党的明枪暗箭,斗智斗勇,忍辱负重;对日伪顽的围剿夹击,纵横捭阖,浴血拼杀;从而在敌人盘踞的最暗无天日的地带,建立了红色根据地,托起了一片预示抗战必定胜利的曙光……白驹过隙,往事如烟。70多年过去,作为当今负有高度责任感的作家,怎样用笔透过时光的掩埋去探寻历史的真相,怎样用一部作品的有限容量去展现那段波澜壮阔的战斗生活的无限风景,这无疑是一个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作者找到了一个精巧的切入点,这就是一颗子弹。这是一颗罪恶的子弹,它在1939年国家和民族苦难最为深重,日伪顽沆瀣一气最为猖獗的时候,由“忠义救国军”的枪口射入我新四军指挥员刘飞体内,它在记载敌人凶残、抗日军民仇恨的同时,也记载了国家内忧外患交织、社会矛盾危机四伏的历史境况。笔触从这一点的嵌入,便撬开了一扇厚重的历史之门,使作品在深刻反映新四军团结带领人民抗战斗争的本质上,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又是一颗神奇的子弹,它在一位军人的身上蛰伏了45个年轮,由此以其主人为代表的那批伤病员在阳澄湖养伤的生活,便成了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的创作素材,并最终被搬上舞台,铸就了光彩夺目的《芦荡火种》《沙家浜》等红色经典,这一子弹的轨迹,构成了一条既可横向贯穿、又可纵向延伸的丰富的故事线和灵动的叙述线,为作品打开了广阔的表现空间。另外,子弹可以说是抗争和博弈的最富有代表性的工具,对其寓意和象征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战斗氛围,使全书通透着一种军事文学的质地感。

尽管作者选取了一个灵巧的角度,也预置了宏大叙事的空间,我们还是担心将其写成或是一颗子弹的揭密,或是一部戏剧台前幕后的故事,至多再扩充到一些战斗、战役的回忆。这似乎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叙述方式。我们很钦佩作者的胆识与魄力,反其道而行之,将这颗子弹置于宏阔的背景之下,把一条叙事的主线拓展为正大的“宽银幕”,从而可以使新四军的历史尽情地展现开来。同时,这又面临一个陷阱,如把握不好便会信马由缰地游离主题,甚至流于芜杂和空泛。作者聪慧地意识到这一点,把整体叙事始终用这颗子弹作线型牵动,并辅之以一部戏剧经典的舞台空间去活化历史生活的经纬,这就使作品的叙事趋向别开洞天。

再现新四军抗战生活的大幕在颇具匠心的艺术律动中已经开启,它的重头戏当然是老六团的的铁流东进与伤病员战斗在阳澄湖的芦荡火种。对这段在影视和戏剧中都曾有过经典表达并给人们留下固定印象的往昔岁月,怎样用文学重塑它的形象?我们看到了一种追溯和表现历史生命的书写。这是一个具有难度也需要功力的表达方式,于此也显现着文学的张力。为什么新四军的东进征程在中国的抗战史乃至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永闪生命的光华,这源自于一种思想理论的光照,作品以浓重的笔墨描绘了这一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之精魂的华彩。当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的魔爪伸向广袤的炎黄大地之后,中国社会被一片“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雾霾所笼罩。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以非凡的洞察力高瞻远瞩,集中全党的智慧,写出了以《论持久战》为代表的一系列光辉著作,从而在混沌的神州寰宇响彻了理论的雷霆和升起了思想的霞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成为中流砥柱的核心支点。当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周恩来奔赴皖南新四军军部,及时传达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出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老六团破除外部重重封锁、内部种种干扰东进作战,在敌人的腹脏内燃起熊熊抗日烽火,使党的战略思想在战斗的实践中发出万丈光焰。从毛泽东的两个“五四指示”,到延安的一系列文电,无论是从战争的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党都给新四军注入了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由此,这支队伍团结带领广大民众在华东敌后的抗日游击战争便开展得如火如荼并出神入化起来。36个伤病员在主力部队奉命西撤后坚守阳澄湖,重新建立“江抗”,使芦荡火种再燃对敌斗争的燎原之势,便是这一雄壮历史篇章的精彩一页。当然,讲新四军的历史,不能不讲“皖南事变”,因为这是当时新四军所面临的错综复杂形势和深刻尖锐矛盾的集中体现。对此,作者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壮写。正是这种理性的、合乎历史逻辑的对“皖南事变”的解析,凸显了新四军东进道路的艰难险阻和斗争生活的惊心动魄,更印证了党的战争理论思想的英明正确和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这种充盈于作品之内的对于思想渗透于战争肌理的揭示,也使所反映的历史作为一个富有灵魂的生命体而鲜活起来。

历史因思想被时光擦亮而壮丽,而历史思想的表露就是那些典型人物的表情,并由此演化成五彩斑斓的历史风貌。描写人物是这部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又一个难点,因为以往的许多文艺作品对新四军的各色代表人物已有了成功塑造,对此的任何摹写都是重复,而报告文学又有着真实性的本质限定,这就需要搜集掌握海量的史料和不断地到现地以及后人中去寻觅往日的记忆,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散落的资料、碎片化的记录进行去伪存真的拼接缝合和研判提纯,使其升华为崭新的艺术形象。这无疑是一项繁巨的工程,对此作者下了极大功夫,并把其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所涵养的理论功底和一直坚持文学追求所保有的艺术功力进行了契合性发挥。难点突破就是亮点。于是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了一群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周恩来的宏才伟智,到陈毅的文韬武略;从叶飞、谭震林的果敢骁勇,到刘飞、吴焜的坚毅刚强,都在深度开掘的历史图景中得到生动展现。特别是对新四军基层指挥员、普通官兵以及人民群众的人物刻画,由于把其置于真实的生活现场和典型的故事事件,使之以蓬勃的生命脉冲而熠熠生辉,像以夏光为代表的伤病员的坚定理想信念;东来茶馆老板胡广兴和侄子胡小龙的赤诚家国情怀;后方医院院长张贤和妻子庞露等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品格;以及新四军女战士杨瑞年的高尚忠贞节操等等,读来都让人动容。作品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小人物”,都写得有声有色。在浩渺的历史天空,既有英雄豪杰扭转乾坤的雷霆万钧,也有平民百姓自强不息的落雪无声。作者就是以这样的辩证思维,给予了历史生命的个体和群体一个合理的行为空间和表现空间,从多个层面展示了人物的面孔和表情,形成了一个蔚为大观的英雄列阵,透视了这场人民战争的动力之源,威力之因,也使所要重点表现的新四军东进的历史异彩纷呈。

那颗子弹已经融入了刘飞的血肉,并长久地撞击着他的心灵,砥砺着他的骨骼,也使得一位共产党人的胸襟海纳百川。作品始终在高扬主调中把握主线,用以这颗子弹为载体的意韵脉动,完成了由战争事实书写到红色文化书写的自然过渡,在夯实落点中深化了主题。当刘飞身裹这颗子弹,在华东野战军一纵副司令员的位置上指挥部队取得窑湾大捷后,随军记者崔左夫要采访他,但他避而不谈个人的功绩以及这场战役的胜利,而是深情嘱托崔左夫去写一写这支部队的前身——“江抗”的战斗经历。或许是他在这淮海战场的焚毁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冲天烈焰中,看到了那在国家和民族风雨如晦的黑夜里燃起的芦荡火种;或许是他感到当年那凝结着军民鲜血的阳澄湖水已经化作了当今这支队伍的战无不胜的精神血脉。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这位曾以杀敌的数量换取文化教员教其认字的数量、在战争中学得革命理论也获取了文化知识的军队领导干部,有了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他坚信那历史的蒹葭苍苍经文化的滋养会生成为他们这代人以及后人栖居灵魂的一片美丽家园;那由人民托起的芦荡扁舟经文化的扬帆必将成为驶向未来的巨大精神舰船。从战火中走出的文化工作者崔左夫、陈荣兰自然更理解这一工作的意义,他们与文牧、汪曾祺等富有担当和才华的作家艺术家们,接力从事着弘扬革命战争精神的文化实践续写着“芦荡”传奇。他们的创作经历也颇似其所表现的主人公们的战斗历程,从《血染着的姓名》到《芦荡火种》再到《沙家浜》,从一颗文艺的火种,经众人的培育传递和时代的吹氧助燃,最终成为了一部红色经典,也使得历史的生命在文化的养育中永存。

一颗子弹嵌入一位共产党人的身躯45年,最终被化育成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一段战争生活经无数文艺工作者坚持不懈耕耘,最终被打造成一部艺术精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精神?这颗子弹所携带的战争的光火和这部经典所反映的历史内涵,阐明了什么,对当今有什么启示、未来有什么昭示?这也是作品所精心探究和着力表现的,由此呈现着大气的品相弥散着无穷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