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俱佳传精神
——评王华长篇纪实文学《海雀,海雀》
在阅读王华的长篇纪实文学《海雀,海雀》之前,对“石漠化”真的一无所知,更不知道有那么一群人一直承受着石漠化带来的灾害性气候的恶果,也无从知道有那么一群人,为了改变石漠化生态的恶劣,以一生为代价,一寸土一寸土、一棵树一棵树地改变着海雀的生态。
作者勾勒出今天海雀的样貌,同时从海雀的字义里,为读者想象了海雀曾经的美丽和富足。海雀隶属贵州省赫章县,处于云贵高原向黔中山原地区过渡的斜坡地带,是旱地农业区。赫章地势为全贵州最高,河流切割侵蚀强烈,地表破碎崎岖,山高坡陡,土层薄,坡耕地比重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海雀为彝语的音译,译成汉语的意思是有三个阶梯海子的地方。可以想见,海雀曾经是有水的,而且是三个美丽的海子。然而,严重石漠化以后的海雀,海雀人只能靠“天花水”解渴。所谓天花水,就是下雨的时候,把地面的泥水引进水塘存起来,不管是牲口还是人,都只能喝这种水。由于贫困,海雀人拼命开垦,广种薄收。越开垦地越瘦,越瘦越开垦,海雀人于是走入了一个怪圈。什么才是海雀的出路?问题不仅摆在了当时海雀人的面前,也摆在了读者的面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品的主人公村支书文朝荣出场了。作为一个村支书,文朝荣能为全村人做的最大的一件事似乎就是领救济粮。但文朝荣却没有成就感,而是充满了耻辱感,就像他对村长王学方说的:“年年吃救济粮,你们不觉得丢脸吗?”“丢你我的脸不要紧,可我们丢的是村支部的脸,丢的是党的脸。”在如何不再吃救济粮的问题上,作者以主副两条线索形式展开叙述。一条宏观线索是,新华社记者刘子富《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的报道,引起了中央和贵州省委的重视。这是文本叙事的副线,却是主导海雀打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线索。1988年6月,“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毕节地区成为中国第一个向石漠化发起总攻的试验区,而海雀,则是这场生态建设攻坚战的发源地”。
另一条线索是文朝荣为摆脱年年领救济粮的尴尬命运,开始四处寻找脱贫的途径。在前来扶贫的干部们零零星星的语言中,文朝荣明白了,海雀要想致富,必需得让地变肥,让地能保住水土。在先后走访了胡索文和李淑彬之后,文朝荣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海雀要想富,必需先种树。应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文朝荣是最可爱的,也是最可憎的。他以近乎疯狂和严苛的态度组织村民种树,因为他知道,“做一个村支书,光心好还不行,同时还得心狠。尤其要对自己狠。”文朝荣对自己狠,不仅是自身,还有自己的家人。他阻挡大儿子去煤矿,让儿子留下来种树。他把老婆辛辛苦苦攒给女儿坐月子的一篮子鸡蛋煮了,分给过春节还在山上种树的村民。为了实现海雀脱贫的梦想,为了海雀山头上刚种下的小树苗能长大成材,他放弃了科技副乡长的职位,甘愿留在海雀村继续当他的村支书。文朝荣确实在起着一个村支书、一个共产党员的带头作用,牺牲的不仅是自己的利益,还有全家人的利益。作者刻画出了这样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村支书,一个想尽一切办法为了实现海雀绿起来、富起来梦想的村支书。文朝荣其实是朴素的,他的嘴里没有大道理,都是实打实的民生问题。这样一个实实在在为大家好的人,尽管过程中有人不解甚至心怀怨恨,当青山绿水、干净整洁富裕真的降临的时候,文朝荣就成了大家口中传诵的楷模。于是,在全文的末尾,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文朝荣病逝后,“身边的人多得从他家到他坟地的那条土马路都装不下。他都到地方了,送葬队的尾巴还排在他家土屋下面的那片竹林里。”文朝荣的执著、朴素、善良,让他活在了海雀人的心中,成为了海雀永远的村支书,也成为了时代的楷模。
文朝荣朴素的信念感动了很多人,我相信也感动了作者。全篇充盈着作者饱满的情感,文字间能感受到作者深藏的感动。纪实文学,决定文本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作者对传主事件把握得深刻和到位。王华显然是深刻地理解了文朝荣,所以才能刻画出文朝荣作为一个地道农民的精气神。比如,文朝荣和李明芝之间,文朝荣的愧疚和执意而为,李明芝虽有浓浓淡淡的不满但最终都以自己的方式转化成理解和支持。作者还善于挖掘细节,比如写到海雀富了后,文朝荣去恒底看亲家,想把二儿子一家劝回海雀。与亲家见面,不动声色中两人就斗上了:夸富。当文朝荣想明白争斗的结果是平局时,“他感觉屁股底下突然长了很多芒刺,扎得他坐不住。”当亲家看出他的不自在给他解围后,他才释然。这样的细节不仅生动,也富有人情味,勾勒出文朝荣在执著奉献之余的小虚荣心,虚荣心里又有着不为人知的成就感和坦诚明事理,为人物的生动真实加分不少。对胡索文、李淑彬、杨明生的描写,着墨虽不多,但都生动鲜活,赋予了人物以特色和个性。
海雀人成功地攻克了石漠化这个地球的皮肤癌,王华也成功地为我们展现了海雀人改天换地的历史,写活了一段历史,写活了一种精神,写活了一个文朝荣。当中央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号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时候,文朝荣和他的伙伴们已经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这一理念。于此,更应感谢《海雀,海雀》,给读者一次重返历史走进未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