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题材创作需要新的突破 专家研讨抒情长诗《历史的天空将呈现繁花似锦》
“一带一路”重大战略自提出以来,在世界各国产生广泛影响,它赋予古丝绸之路新的内涵,搭建起新的筑梦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文学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记录和呈现这一宏伟战略,并在“一带一路”题材创作中获得新的突破,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8月25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家》杂志社、文艺报社联合主办的长篇抒情诗《历史的天空将呈现繁花似锦》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出席研讨会。施战军、商震、庞井君、韩子勇、彭程、徐可、刘琼、姜念光等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议由《中国作家》主编王山主持。
抒情诗《历史的天空将呈现繁花似锦——一带一路畅想曲》由诗人辛铭创作,作品原载《中国作家》2016年第3期“放歌中国梦”栏目,刊发后引起关注。李敬泽谈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发展出现新的变化和可能,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重新认识世界、认识历史的新角度。丝绸之路不仅有沙漠、驼铃等景观风情,其中包含着更多实质性的内容,这些有待文学界进一步挖掘、梳理和呈现。眼下这一题材的文学作品还不是很多,需要新的突破,而这需要作家以新的眼光去处理、书写这段历史经验。辛铭的这部诗作刚好提供了一个样本,大家可以由此去探讨如何处理这一特殊题材以及抒情诗在当下写作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长诗创作容易与政治生活、社会情感产生联系,诗人辛铭的这首诗也是如此。大家谈到,这首长诗体现了诗歌与时代的密切关系,诗人以激情和勇气呼应了“一带一路”这一宏大战略,体现了一个诗人的社会担当精神。诗人以较强的抒情能力面对政治战略和社会生活释放个人情怀,既表现了个体对“一带一路”的感受,也试图表达一个群体对“一带一路”的文化思考。诗作娓娓道来,视野辽阔,气势雄健。作者驻足于当下,打通历史与未来,以新疆为基点,勾连起自东至西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总体呈现出宽广深邃的感觉。而这宏大又是由许多细节支撑起来的,那些生动鲜活的细节像一盏盏灯,点亮了作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与此同时,大家也谈到,诗人应该进一步处理好抒情主体与时代、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打磨语言和结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