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举办“南方文学周”
8月19日至25日,“2016年南国书香节”在广州举行。今年书香节重点打造“智慧书展”,几大展馆推出电子阅读、听书、VR情景阅读、机器人展示体验等,在智能便捷方面提升着人们参与书香节的体验。同时,珠海、惠州、中山、江门、阳江五个分会场与主会场一起联动,各展所长、精彩纷呈。据书香节组委会发布的数据,今年书香节主分会场的入场人次达120万,基本保持了上年的水平,销售额达3300万元,较往年有明显增长。
作为南国书香节的重要文化品牌,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省作协、《人民文学》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6南方文学周”同期举行。作家们携带新作,通过文学沙龙、专题讲座、作品研讨等形式,让广大市民和读者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在“呈现一个民族精神的成长——长篇小说《己卯年雨雪》讨论会”上,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谈到,这是一本拥有美学抱负的小说,也代表了作者个人创作的一次重大转折。作者熊育群一直在关注自己出生、生长的楚湘地区的故事,但这一次他渐渐走出乡土的地方视角而面向全民族,作品中的每个人物也有了新的意味。虽然他依然是写自己的故乡,但故乡里的那些人、历史和文化,由于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背景,已经完全地中国化,那些人变成了普遍的中国人,从而使作品获得了意义上的提升。
在文学周上,多位作家在与读者的交流中畅谈了自己的新作以及对文学写作的看法。作家陆天明谈到了反腐题材创作,认为作家只要抱持着真诚之心进行写作,同时结合当下社会背景进行深入思考,就有可能写出有新意的作品。作家叶永烈用历史大事件亲历者的回忆还原历史的真相,分享创作的艰辛与喜悦。作家苏童则关注文学中的“乡土中国”。他认为,我们仍然可以依赖乡村,把这一写作资源利用好,但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它作出新的思考。作家刘醒龙提到,技巧对于小说来说是暂时的,文化才能体现出作品的深刻性。文学之所以会成为一切艺术之母,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文学对于文化中的细部经验的传达和保留。
其间,主办方还举办了杨克诗歌研讨会,邱华栋、张清华、张柠、谢有顺等作家、批评家对其30年来的创作进行了评析。大家认为,杨克的诗歌一方面有口语写作的特征,另一方面包含了知识分子的内在精神担当以及自觉的责任感,具有鲜明的当下感和现实感。他永远保持着在场的心态,通过诗歌把个体的体悟、时代的宏阔景象与公众经验汇于一体,并以最具个性的语言方式呈现出来。 (丛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