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充满奇异瑰丽的想象
来源:文艺报 | 凸凹  2016年08月26日07:21

读邓玉明的小说《城市风》,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油然而生,觉得以往的关于小说的一切定义和论断都难以涵盖,因为这是一部具有颠覆意义、充满怪异和荒诞的小说。

小说前面“内容介绍”第一句是:“要想知道百年后的世界,就看这本书吧!”这自然很抓人的眼球。接下来的一段是:“小说回忆了过去50年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预测预言了未来100年城镇化走向,主张人类发展方式的变革,展示了人类的发展前景。”这段话即是小说内容的概括,又体现了小说的主旨。

小说的核心人物雷宇,明显地有着作者的影子,寄托着作者创作意念和对身边事物的细致观察与深远预想。与一般写人物和故事以及突出主题思想的作品不同,这部小说突显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哲学思考和科学预言,因此又是一部游离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与奇幻科学幻想之间的文学作品。同时,作者有着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有着敏锐的目光和宏阔的视野。小说语言新奇、幽默,诙谐中透着隽永犀利的讥嘲。叙事流畅自如,思绪飘逸而灵动,作品风格怪异荒诞又充满奇异瑰丽的想象,处处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如果从内容看,全书可分三个部分。一是过去50年的社会生活。这一部分用的是散文笔法,而且写得细腻生动,感人至深。写得尤为精彩的,是“雷宇”童年的生活情景。一个出生在太行山下的小村庄的孩子,童年的生活自然和山村的生产生活分不开,作者写了过年时的旧俗,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写到正月亲戚拜年,写到“正月十五”、“二月二”的习俗。仿佛是在描绘一幅恬淡和谐的民俗画,每一个线条每一抹色彩都极为认真。其中的一些细节,生活气息浓郁,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写“正月十五吃猪血糕、摊煎饼、摊黄子”、“二月二熏虫儿”。

当然,作者着墨最多的,则是对当今城市生活情态的叙述和描写。作者自称“旧宫作家”,生活在北京,书中用了大量的北京地名,由北京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映照全球。写城市生活与情态,触及当今社会种种敏感的令人关注的问题,包括雾霾、交通、住房,以及职场和社交场合、男女交际,乃至自然灾害、国际新闻、历史知识。书中的人物,除了雷宇这个核心人物外,其他人几乎是信手拈来,就像是一场角色众多的戏剧,各色人物频频登场退场,每个人物都是匆匆过客。这里,全然没有了通常意义上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每位人物的出场退场,全凭作者意识的流动。人物间没有因果和逻辑关系,没有故事情节的衔接和演绎,所有人物,不过是作者思绪的浪花一束或只是思想的符码。作品描写城市问题,洞照现实,又交织预想,既针砭时弊,又预言未来的发展走向,既洞彻国内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种种,又具有国际视野。

小说的末尾部分,则是对未来世界的预想,用笔虽不多,却集中了作者大胆而浪漫、奇幻的想象,类似科幻小说般的结尾,堪称生花妙笔,留给人们的是一个无尽的想象空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结构。小说《城市风》不同于一般的小说文本。伍尔芙在《现代小说》中论述意识流小说时,指出:“头脑接受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而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镌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然一阵阵坠落的微尘……如果作家能依据他的切身感受而不是依靠老框框,结果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最后结局。”从这个角度讲,小说《城市风》完全合乎意识流小说的要求。但她又不同于意识流小说,因为“意识流小说是用联想重新排列组合材料,‘看起来凌乱,其实有内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也是一种情节线索,只不过超出了常规,成为变异品种”。(王蒙语)这部小说却完全找不到情节线索。小说中大量运用的,是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一个个精彩画面频频切割转换,既有情感叙事,又有理性思考,且融入大段的戏剧式的对白。这部小说的结构,完全是作者无羁无绊,纵横捭阖,任思绪驰骋,将一个个闪光的庸常琐事、片段、场景组合起来,通过对种种社会现象的透视,在带有黑色幽默般的诙谐和调侃的语调中,勾画出一个丰富多彩、广阔无垠的世界。而对于读者来说,读这样的小说,则会得到一种轻松和愉悦的享受,而不会有任何沉重和压抑之感,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倘若对当今小说的写法或样态进行研究,小说《城市风》无疑是个难得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