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品荐
特约撰稿:李林荣
《启蒙:一个欧洲项目》,【德】曼弗雷德·盖尔著,黄明嘉、高星璐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
“启蒙”一词,在文坛学界是随处可见的老字眼。以“启蒙”为主题的著述,也已累积得难以计数。但何谓“启蒙”?尤其是在当前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价值分歧正前所未有地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尖锐凸现的全球形势下,饱经沧桑的“启蒙”,对于认识和破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困局,是否还有某些未尽的现实意义?这本《启蒙:一个欧洲项目》以思想家评传的独特形式,对此给予了精要而深切的探察。全书7章,首先从约翰·洛克如何形成关于人的自然权利与宽容和独立思考的观念主张,以及他的门生小阿什利怎样阐发戏谑和幽默哲学,追溯启蒙思想兴起于17世纪末英国绅士阶层的标志性踪迹;随后,对伏尔泰、卢梭、狄德罗、摩西·门德尔松等人从英国引进新思想火种,逐步把启蒙移植进法国文化和犹太文化,并推展为欧陆思想运动的曲折历程,进行梳理描述。书中最后三章,将启蒙运动的思想遗产置入文明冲突加剧的当今世界格局之中,展开问题意识和辩难力度极强的讨论。其中,最值得注意和思考的,是如下的一番描述和判断:康德哲学中实践理性、纯理性信仰及世界公民等重要范畴,在近年欧洲社会思潮的激变中,日益显示出强劲、深广的价值主轴作用,它们贯穿在启蒙运动的历史脉络中,经由威廉·洪堡的教育实践和阿多诺、波普、阿伦特、哈贝马斯的学术实践,不断散发着蓬勃活力。
《创造社与日本文学》,周海林著,周海屏、胡小波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
这是一部出自旅日华裔学者之手的史论著作。据作者在后记中介绍,这本书也是她攻读早稻田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期间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如书名副题“关于早期成员的研究”所示,这本书里突出呈现的,主要是创造社早期成员中的四名核心分子——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的文学生涯前期状态。但通读全书,得到的文学史新知和历史现场的文化信息,却是丰富广博的。这一点,从前言里阐明的研究旨归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研究创造社从艺术之上的文学非功利主义的旗幡下,迈进到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学的道路,就是研究中国激进知识分子的历史缩影,就是反思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学理想和强国之梦。综述创造社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成因的第一章,对“兄长留日”以及私小说和日语交互渗透、影响“创造体”汉语白话文的史实细节所做的揭示、剖析,对写实主义的观念和辛克莱的创作在中日文坛的流转变异情形所做的辨析、比较,都显示出于精微处洞见大势的通透感。更多类似的亮点,出现在论人的四章中。郭沫若青年时期留学日本和中年避居日本时期,都一直以“不带贵”的理由,拒绝接触日本文坛名流,哪怕是对赞誉过他作品的厨川白村也不例外。成仿吾青少年留日时期对日、俄文学和对福本和夫学说的驳杂学习,与左翼文学初兴时期赴欧留学所接受的欧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新学习,最终促使他转入弃文从政的人生方向。郁达夫对在日本文坛声名不著、作品不丰的葛西善藏,不但长期关注,而且在创作上也有直接呼应。而向来很少有人细致研究的张资平,书中对他挖掘最深的,正是他自甘堕入逐利为上的文学和人生境地的身世遭逢和人格倾向方面的深层缘由。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英】杰里·布罗顿著,林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
日常生活中人人司空见惯的地图,并不是用线条和色彩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直接再现,而是依托想象力和艺术手段,借用几何等科学法则,抽象地表达制图者对空间的理解、认知和把握。这个乍看起来有些奇特的陈述,对那种无法用来指示具体行程路线的非地区性的世界地图尤为适用。这本《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面目和结构是学术著作式的,若能耐心细读,会发现它更像是一扇新开的世界之窗,足以把我们的视线引向平常很难达到的高度和深度,让我们感受到眼前整个世界的新气象。书中以“科学”“交流”“信仰”“帝国”“发现”“全球主义”“宽容”“金钱”“国家”“地缘政治”“平等”“信息”为题的12章,每章聚焦人类创制、利用和改进地图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文本。这些文本中,有托勒密《地理学指南》这样包含了地图原理却没有地图成品出现的著作,也有《历史的地理枢纽》这样的地图学专论和“彼得斯投影法”这样的地图制作技术方法,还有显然不能从纸面上尽显其详的网络在线的谷歌地图,但多数还是地图史上里程碑式的纸版世界地图。这些地图的绘制机理、实际功用和文化意义,循着制图术的历史演进走向,在各章中一一做出有前后参照和细节比较的详述。如第四章“帝国”,解读的是中国明朝人绘成的《疆理图》,这幅东亚现存最早的纳入了中国和朝鲜及欧洲的世界地图,在图形各部分的轮廓、位置和大小比例上,都有政治、哲学、文化的理念预设做根据。
《戏剧的故事》,【美】埃德温·威尔森、阿尔文·戈德法布著,孙菲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3月出版
《戏剧的故事》是一部篇幅简约而内容全面的世界戏剧史著作。英文原版的书名Theatre:the Lively Art,和中文书名一样,都没有一般教科书常有的那种古板气息,但它实际上真是一本成色十足的戏剧史专业教材,这已是它的第9次修订版。书中内容一如书名,不仅图文并茂,而且更重要的是章节框架都构筑在舞台艺术实践的具体问题之上,而不是捆绑在陈陈相因的枯燥概念和抽象原理的名词术语团团缠绕、层层重叠的锁链中。如第一章“体验今天的戏剧”,其下第一节照理该是“何为‘theatre’”(只是一段简短的导引,未下烦琐定义),但紧接着第二节却是“为什么我们去剧场”,而不是我们见惯了的“戏剧的若干基本特征”之类的教条。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的西方早期戏剧,到印度、中国、日本和东南亚的亚洲早期戏剧,在介绍人类戏剧的源流时,《戏剧的故事》做到了东西兼顾。在现代和当代戏剧部分,亚非拉的戏剧也得到了和欧美戏剧同等的关注。就20世纪末至今戏剧艺术的国际传播和东西汇流日趋显著的新动态、新现象和新话题,如多元亚文化的戏剧类型兴起、音乐剧的盛行,在书中也有信息密集且颇具新意和深度的述评。稍有遗憾之处,对于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戏剧同时代的中国宋元明之际的戏剧等东方戏剧的重要现象,书中有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