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万里》:洞察历史的深邃眼光
一
长篇纪实文学《旌旗万里——中国远征军在缅印》是彭荆风历经10年创作、经过7次修改而完成的。这部长达54万字的作品全景式地展现了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从组建、出征、进攻、败退、再进攻直到最后夺取胜利的完整过程,它与作家的《挥戈落日——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构成姊妹篇,完整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远征军的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征战历程。
1942年春和1944年秋,中国两次组建远征军出征缅甸,大战缅北,在保卫中国抗战的物质生命线——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的同时,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支持了国内战场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使国内许多战区的战局转危为安,中国远征军成为同盟国在东南亚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力军。
彭荆风在本书中写道:“如今70多年过去了,当年参与那场大战的幸存者多已老去,战争中不少鲜活的史实不幸湮没,作为一个中国作家,笔者多年来虽然尽力求访,仍然担心遗珠之憾。但愿本书能弥补万一。”这是一位有良知、有民族责任感的作家的肺腑之言,也是他不惜以80余岁高龄还孜孜以求、艰苦创作的内在动力。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征,由于战场指挥的不协调,尤其是英军对日本侵略军的畏战自保,闻风而逃,中国远征军虽有孙立人将军等取得的阶段性胜利,却难免时常失败的命运。读到败退过程中他们的无奈以及艰辛,过野人山时所经历的难以想象的苦难与牺牲,铁石心肠的人也不能不动容;读到不得不退守印度的中国远征军,在第二次出征时以中国驻印军的名义,会同第二次组建的中国远征军一起,横扫缅北日军,取得节节胜利,又会感到痛快淋漓,为中国军人的英勇顽强而欢欣鼓舞。读完全书50余万字,深深被书中抗战官兵艰苦卓绝的英勇事迹所吸引,被他们战场上的英勇牺牲精神所感染,数万官兵的血肉之躯消失于异国他乡,深深体会到全书的最后一句话是那样的沉重:“为了人类的正义和祖国的安宁、民族的尊严英勇献身的英雄们永垂不朽!”
二
客观地返回历史的战争场景,公正地评说战场的得失,是作家写作《旌旗万里》的基本立场。彭荆风是最早关注这段历史的中国作家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这段艰辛而辉煌历史的写作与准备,《挥戈落日》出版于2005年,那是写远征军在国内的征战史,在写作中他收集了远征军的丰富史料。20来年艰辛地采访与查阅资料,深入地思考与辨析,彭荆风无疑已经成为关于中国远征军抗战史的权威专家。具体表现在作品中,从敌我双方高层的决策,敌我友各自的心态,到部队的番号,具体战场的名称、路径,甚至士兵的姓名,皆历历在目。大大小小战场的经过,各部队行进的路线,皆清清楚楚。你不能不感叹,十年辛苦不寻常,又岂止10年!读作品的过程中,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是一部可以当作“信史”来读的纪实文学,要了解中国远征军的战斗征程,此书不可不读。
要客观而公正地书写这段历史,必须具备博大的胸襟和宏阔的眼光。彭荆风掌握了丰富的史料,能把握全景,多年的史诗性作品的写作,已经使他不局限于局部场景与事件,而具有了开阔的胸襟与视野。作品开篇就是从珍珠港事件发生,太平洋战争爆发对中国的影响开始的,从“二战”的全局变迁入手,写中国远征军的组建与出征,其中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在这一背景下展开了中、英、美、日各方的决策与博弈,读来大气磅礴,也为客观公正地书写历史奠定了基础。
客观而公正地书写历史,还来自于彭荆风作为一个军人的良知。军人总是对在战场上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官兵心怀敬意的,20多年来,中国远征军艰苦卓绝的战场搏杀,野人山的数万英魂,激荡着他作为一个军人作家的良知。彭荆风因此而全力以赴书写这部英勇而悲壮的长诗,全面展示中国远征军的丰功伟绩。
彭荆风不仅客观地评价英、美两国军人及其政府在印缅战场上的得失,也能公正地评价当年的国军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的得失。他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直面历史的立场尤其值得认真研究。同为中国军人,他被国军将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牺牲精神而感动,为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顽强而致以崇高的敬意,但同时,也为国民党及其政府、军队中的腐败而愤怒,为他们因军队中派系不同使得战场上不能协调一致、指挥系统错乱导致失败而叹息,因高层决策或者前线指挥失当致使损失惨重而悲愤。
作品中不时穿插的议论,使读者体会到一位老军人深邃的思想和深厚的情感,隔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超越了党派立场,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引领读者遥望那血色殷红的战场,客观公正地评说、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第八章分析中国远征军败退的原因非常精彩,借助杜聿明等人的事后总结,层层深入,理清了中英双方各自的责任,以及从蒋介石到罗卓英、杜聿明及其下属,还有史迪威各自应负的责任,展现出历史远去之后,彭荆风洞察历史的深邃眼光。
三
纪实文学的文学魅力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是它之所以称为文学作品的根本所在,只不过非虚构文学塑造人物有其特殊性,与小说塑造人物有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必须在占有大量真实素材的基础上,选取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的事件与细节,合理安排,在叙述与描写上准确把握分寸和火候,在真实人物的关系与比较中突出其人物个性。
彭荆风在非虚构文学如何塑造人物方面有深入的思考研究,汲取了中国古代史传文学塑造人物的营养,研究了中外非虚构文学塑造人物的方法,20多年来,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总结、探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的《解放大西南》《挥戈落日》都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旌旗万里——中国远征军在缅印》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经历了大溃败与大反攻,激烈的冲突,血与火的生死搏斗,重重矛盾的交织,各方不同的利益指向,战场的瞬息万变,这些事件本身已经迫使人物呈现出他的个性,作家无需虚构,却要在大量的真实素材中善于发现人物与众不同的眼光,从而有效地叙事与描写,突出人物性格。《旌旗万里》以非虚构文学的方式塑造出了一批性格复杂而鲜明的人物形象,孙立人将军的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常能以少胜多,创造战绩,作品中所写皆以事实为依据,孙立人将军的个性是自然地呈现出来的。
史迪威将军则有着一往无前、顽强坚韧的精神品质,正派、爽直,对国民党的腐败现象极为反感,他有着卓越的指挥才能,作为一个高级将领却常常深入前线,身先士卒,撤退时有飞机不坐,而与官兵一同行军;同时史迪威将军急躁、固执,个性过于倔强,内心蔑视中国将领。他的个性鲜明地表现在他与蒋介石的冲突之中,这其中有中美之间的利益冲突,但更多的是政治家与军事家之间的冲突,两个人个性的冲突,作品很好地把握了这两位个性都很鲜明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完成了人物塑造。
纪实文学如何鲜明地塑造人物?这是一个有待探索和总结的问题,因为纪实文学的理论总结和探索还相当不足。彭荆风对纪实文学如何塑造人物有过深入的理论思考,这体现在本书的“后记”中,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理论批评家应从他的思考与创作中去总结,去发现,从而提炼出纪实文学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方法和成功经验。
(《旌旗万里——中国远征军在缅印》,彭荆风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