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朴实背后的“马兰情怀”——我写电视剧《马兰谣》
来源:文艺报 | 刘婧  2016年08月24日06:58

电视剧《马兰谣》的创作缘起于总制片人的“感动”:通过对戈壁中的中国核试验基地——鲜为人知的“马兰”的了解,被林俊德院士和我国一辈辈为核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的无私奉献者们的事迹所感动。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认识、理解并敬重他们,电视剧《马兰谣》的创作拉开了序幕。

从最初感动于史料中的真人真事,到文本创作中宏观与微观的理性思考,作为这部电视剧文学剧本的创作者,笔者首先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对几十万字的史料和采访笔记进行提炼加工,实现由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艺术演绎。在总导演确立的全剧“史诗”品格的美学追求基础上,遵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原则,笔者明确了两个创作方法:一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二是“大写意,小写实”。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方法在很多历史剧中被反复提及。《马兰谣》作为历史题材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以林俊德人物为原型,写马兰人的群像,诠释“马兰精神”;第二是要展现我国核事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所以,面对体量庞大的基础史料,不拘泥于一人一事的历史真实,而是提炼经典事件、人物原型为文本创作所用。剧中所展现的各个人物,是无数马兰人的缩影,大部分情节设置甚至台词都有据可查,有着人物和事件原型。例如,李仕武的牺牲是以基地124团战士刘海林事迹为原型;刘振国的牺牲是以基地工程师褚玉成烈士事迹为原型等等。但关于核试验的历史背景及重大历史时间、事件是不可以错的,不能虚构。也就是说,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方法,文本创作中的林俊德是通过戏剧艺术加工后的形象来表现这一人物的生平发展,带出一个时代中人们的群像,进而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的核事业发展。

“大事不虚”不是要重笔墨描写时代风云,而是以“大写意”的笔法将时代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笔墨疏密相间地回到故事主线发展。同时,“小事不拘”不是将原型事件堆砌于文本之中,而是采用“小写实”的创作方法,通过戏剧情节和人物设置中对艺术真实的追求,实现作品整体的可信性。所以,“大写意,小写实”的创作方法能够将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灵巧地架构,既不纠缠于历史真实的刻画,又能有效实现艺术真实的演绎。

在文本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明确后,进入微观创作时,要面对的问题更加棘手:作为戏剧作品,全剧没有核心戏剧冲突。没有了矛盾,受众又知道所有阶段性的结果:核试验一次次成功,主人公林俊德院士最终逝世……作为创作者,究竟集中笔墨写什么?更具体地说,这是一部人物传记,“林俊德”和“林俊德们”应该怎样塑造,马兰基地的科技工作者和解放军官兵应该怎样书写,他们的言行如何通过戏剧创作来“解读”。笔者对这一系列问题思考的结果是回到起点,也就是回到人物原型——林俊德院士,从他自身的特点去挖掘马兰人群像的特点。

对于原型人物林俊德院士的理解有很多语汇:奉献、坚韧、忠诚、担当等等。这一人物更深层次的特征是什么?笔者总结了他的两个特质。其一是专注。林俊德走在路上常常忽略同事和他打招呼,甚至在家庭生活中也常忽略对子女的培养。他对外界反应得少是因为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关注点都放在了事业上。因为专注,他才能够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出成绩。另一个是感恩。在林院士的音视频采访中,他反复提到自己是党和人民培养的。这一点,能够让他怀有感恩之心在当年的茫茫戈壁扎根工作生活。这两点是人物原型的特质,也是马兰人的特质。

回到剧本创作中,这种特质促使戏剧人物的独特性具有了行业与时代气质,从而促进了对史料的取舍与具体的微观创作——让戏剧人物既有高度又有温度:说有高度,是他们对国防科技事业的专注;说有温度,是他们对国家与事业有着真实可信的热忱。正如文本中反复提及的马兰基地对联:“举杯邀月,恕儿郎无情无义无孝,献身国防,为祖国尽职尽责尽忠。”诠释了马兰人“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人生境界与意义。

因此,文本在进入具体创作中,没有把戏剧人物“捧起来”,塑造成“英雄”,尽管“英雄”二字他们的确当之无愧。而是把这些人物作为有血有肉的人来写,通过不同的细节、情节,展现他们普通而又朴实的思想、情感、工作、生活。而通过表现这些“普通与朴实”,观众可以感受并理解他们国家机密般的“马兰爱情”、国家脊梁般的“马兰事业”、国家使命般的“马兰情怀”。

一部《马兰谣》,半部核历史——这其中的关键不是还原历史,而是书写历史中那样一个群体,诠释这个群体的精神内涵。这于当下起着激浊扬清的作用,能够为时代“解毒”,引领一种精神潮流,让马兰精神成为一种精神品牌。无论创作主体还是普通观众,不分年龄、不分职业,通过《马兰谣》能够激起民族自豪感,激发家国情怀。通过艺术的演绎可以一起感悟马兰的过去、了解马兰的现在、畅想马兰的未来,理解“马兰精神”的境界。

作为编剧,笔者更愿意把《马兰谣》比喻成一颗善的种子,播撒一个群体的气质、一种时代的精神,引发正能量的核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