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科学认识中华美学精神
来源:文艺报  | 李龙  2016年08月22日06:57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现代中国走向全球化的今天,“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一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怎样科学地认识和理解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却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理论命题。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

理解中华美学精神

我们讨论“弘扬和创造中华美学精神”,应该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中来进行阐释。因为美学和文化问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一直高度关注的问题,不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美学追求和文化理想,就难以理解美学问题的重要性,也难以理解近百年来中国的历史,更难以理解中国的未来。一方面,这是由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命题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将美的创造、审美活动、审美理想置于人类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深厚基础上,为美学赋予了崇高的历史使命,那就是人的解放是否可能以及何以可能的问题。所以,审美问题同人的解放,社会的改造以及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确立具有内在的联系。另一方面,这也是由于中国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基因决定的。中华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艺术气息和美学精神,从小的方面来说,它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目标,通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几个步骤,完成人的培养和改造。从大的方面来说,注重的是对所谓“大道”的体悟,上下与天地合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理解中华美学精神,不是简单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中华美学精神,而是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契合点。在笔者看来,二者之间最重要的契合点,既有对完整人格培养的实践性思考,也有对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的思考,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历史的视野中思考着、实践着、建构着中华传统美学精神。

在历史和现代的视野中理解中华美学精神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精神,这就意味着,不能用一种先验的、抽象的方式来理解中华美学精神。一方面,所谓传统,其实很大一部分是现代人站在今天的语境中对于历史本身的一种建构和想象性的理解和解释,也就是说,不能把传统神圣化、先验化、绝对化。另一方面,它在历史的进程中实际上是处在一种开放性的状态,也就是说,处在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进程中。当我们讨论“中华美学精神”的时候,不能厚古薄今,或者把中华美学精神理解成一个抽象的概念性的存在,这种理解,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只是一种“形而上学式的废话”,停留在从概念到概念,从观念到观念的讨论和理解,与现实并无任何指涉的意义,因而实际上什么也没说。而站在今天的历史语境中来理解和阐释“中华美学精神”,就不能割断这100多年来历史和文化的改造与建设,不能否定晚清以来,尤其是从新文化运动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新的独特形态的美学和文化精神。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地位、国际观念和国际视野的变化,一句话,随着文化身份的变化,中华美学精神同样也要注入新的内涵。这就提醒我们,既要对传统有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也要有一种更高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文化关怀。

在创造性的视野中理解中华美学精神

中华美学精神生成的根基,在于“生”的理念。《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宋代程颢说:“仁者,浑然与天地同体”(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二》),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他们所说的,都是指个体的生命,通过对天地的体认,获得永恒的意义。那么,充塞天地之间的又是什么呢?张载说:“天惟运动一气,鼓万物而生,无心以恤物”,也就是说,是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元气流动,赋予天地一种饱满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古人提出的“生仁合一”,体现的是现实的关怀和对最高的境界的体悟。天地自然万物,都以“生”作为最根本的特点,它体现的是一种积极、活泼、饱满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力量。元气的流动,化生万物,不断地创造新生命,王夫之在《思问录外篇》中说过:“无恒器而有恒道也。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所以我们看到,中华美学精神,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元气淋漓、不断创造的艺术世界,生生不息,积健为雄,气韵生动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不断的革新和创造体现的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力量。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除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美学追求和美学理想之外,也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中生生不息的创造性精神,继承了中华美学精神中所强调的人人的培养的目标。从世界历史的进程来看,中国在近百年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体现了一种宏大的历史追求和独特的美学追求和文化理想,整个国家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气象,这种美学追求和文化理想就是:建设新国家,塑造新国民,创造新文化。通过社会主义文化改造,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从而创造一种崭新的文化和美学精神,这才是最重要的文化启蒙,这种美学追求和文化理想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体认的人间大道和人间正道,也正是因为这种美学追求和文化理想,使得中国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张力结构中,创造了一种新的美学精神,同时,由于它拒绝进入现代资本主义体系之中,因而也使现代中国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获得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并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了一种选择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