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追梦历程
8月18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办、辽宁省大连市文联协办的孙学丽(鹤蜚)长篇报告文学《大机车》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主持研讨会并讲话,来自北京和辽宁的部分专家学者与会研讨。
中国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是我国建立最早的机车工厂,是中国机车的摇篮,民族工业的代表和缩影。大连出版社近期推出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机车》是孙学丽历时两年多时间采访创作完成的,入选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辽宁省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作品展现了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成长、壮大和发展,以及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走向世界而不懈奋斗的历程。
何建明谈到,在当今中国,巨变的社会生活为报告文学作家提供了丰富素材和资源。近年来,优秀的工业题材尤其是机车工业题材文学作品显得尤为稀缺。孙学丽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到大机车这一题材,通过扎实的采访和充满激情的写作,最终完成了这样一部优秀之作,具有难能可贵的价值。
与会者认为,《大机车》生动描绘了大机车的百年历史画卷,全景式展示了中国机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讲述了大机车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和真实故事,展现了大机车人奋发进取、永往直前的“火车头精神”,同时寄予了作者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理性反思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作品结构严谨,资料翔实,脉络清晰,扎实厚重,文笔畅达,人物丰满,高扬时代主旋律,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鼓舞人心的力量,为工业题材报告文学的写作提供了新的样本,对推动中国机车走出去、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族工业具有积极意义。作者敢于挑战难度较大的工业题材创作,以自己的毅力和执著潜心耕耘,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家乡情怀。
孙学丽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机车是大连的根,是大连城市的精神原乡。勇往直前的火车头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自己。“今后,我还要继续把关注的目光投入到火热生活中,用不懈的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