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双福”的文化解读
来源:文艺报  | 张浩文  2016年08月19日07:00

我们中国的民间有一种祈福心理,讲究双数和倍数,觉得这样的喜和福更加牢靠,民谚有“双喜临门”的说法,相反的则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个新的说法——福双至,祸不行。对这种民俗我们一直没有注意,没有把这种祈福心理背后的文化根源想清楚。梅国云的双福设计可以启发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深思。西方的原型神话批评认为,现代人心灵保留了很多远古以来的原型心理,简称原型,它是我们的远祖在与自然界进行相互斗争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反应模型,这种心理范式通过遗传的方式来到我们的内心世界。一旦我们在今天的环境中碰到与远祖相似的生活情境时,我们的内心就会有直觉的心灵反应。原型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它决定了该民族独特的精神面貌。原型被保留在原始巫术和神话传说中,在理性薄弱而想象力发达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作家艺术家也可以发掘和塑造原型。一旦某位作家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发掘出原型,那么,他实际上就触摸到了这个民族的精神秘密,而欣赏者接触到这个作品,也会被强烈地吸引住,有了文化认宗的感觉。

看梅国云的“双福”字,忽然有一种被打动的感觉,虽然说不出原因,但却被深深吸引。梅国云找到了我们文化的一种原型,“双福”是民间文化里根深蒂固的原型心理。把原型表现出来的作品是杰出的作品,因为它是民族文化心理的揭示,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魅力。

从形式的角度解释。双福是对称,形式上有平衡感,形式美学告诉我们,平衡能带来愉悦,主要因为是平衡给我们安稳的感觉。如果延伸一下,对称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镜像,东方文化对镜像不做深究,但是西方对镜像很有研究。古希腊人研究艺术,最早提出反映论的镜像说。后来拉康在研究人的自我意识的诞生时,进一步发挥了镜像说,他认为小孩子自我意识的建构是从镜像开始的。他的理论非常复杂,这里不能充分展开,但他对我们理解双福有启发,我们一旦把“双福”看作是镜像的话,它是否也是一种祈福心理的自我建构?

这是一个视觉艺术的时代,图像比文字更有传播力。不过读图时代大部分的图像都是速朽的,这是浅阅读难以更改的宿命。要使你的图像有生命力,必须赋予它内涵。双福是一个平面设计,很像一个飞翔的蝴蝶,动感很强。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喜从天降,这是“福”从天降。在汉字中追根溯源,“福”是象形字,它是祈求、祭祀的再现,也就是说,“福”不是人间自有的,是人从神灵那里祈求得到的,所以福从天降,双福设计体现了中国人敬天畏命的哲学观念,这是它更深刻的含义。

梅国云笔外意象到底应该归于何种艺术范畴,书法还是绘画?我觉得不必勉强,这是一个跨界的交叉艺术。梅国云把汉字带到了书画同源的初始。西方语言是语音为先,罗格斯中心主义认为,语音更能表达在场,拼音文字更具有哲学意味。后现代理论大师德里达颠覆了这个说法,他认为东方语言,包括中国以书写为中心的语言更有哲学性。顺着他的说法,我觉得笔外意象系列比起书法和绘画的优势,在于它充分发掘了汉字的哲学意味。如果梅国云要把这种新型的艺术坚持下去,建议继续延伸它的哲理性,把形象的外形与深刻的内涵充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