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海上丝绸之路——冯少协艺术展学术研讨会
来源:文艺报  |   2016年08月19日07:32

8月12日至23日,由文艺报社、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广州日报社、广东画院共同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冯少协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此前,该展览先后在广州艺术博物院、泰国国家美术馆、马来西亚马六甲·朵云轩艺术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东盟总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以及中国香港会展中心、澳门观光塔会展中心与观众见面。海上丝绸之路——冯少协艺术展学术研讨会也于8月12日举行,与会画家、评论家肯定了画家的艺术理想和创作实践,认为艺术家以油画的形式钩沉、再现历史,彰显了其宏伟的艺术理想和艺术信念,为时代留下了独特的记忆与思考。

冯少协1964年出生于

广东普宁,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广东画院副院长,他的油画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泰国国家美术馆等收藏。冯少协是一位关注时政、关注世界、触觉敏锐的中国当代画家。200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关注中国文化市场——冯少协艺术作品展》;200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中东的鸽子——冯少协油画展》;2009年至2011年先后在英国伦敦英国皇家歌剧艺术博物馆、中国香港大会堂、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等举办《百年广州——冯少协油画展》。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油画 150×100cm 2015年 冯少协 作

持续千年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促进沿岸国家繁荣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纽带;而随着“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战略的提出,这一条古老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之路必将焕发蓬勃生机,为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增添正能量。

《1840年.中国外销茶叶》 油画 150×100cm 2014年 冯少协 作

研讨会发言摘编

◢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

冯少协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西方历史画、特别是航海画的传统。他曾在文章里提到,西方的油画创作有一个习惯,特别是在西方的绘画体系下,自17、18世纪到19世纪,都是随走随画,这不仅是一个美术现象,也是文化现象。从学术上来讲,把西方17至19世纪的殖民地风景画和21世纪中国画家创作的绘画进行对照,我们从中既能看到技法上的变化,也能够看到主体眼光的转换。在这种转换上冯少协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在过去西方的眼光下,我们是客体,而现在冯少协却是以中国人作为主体的眼光,所有这一切是在主体的眼光下的重新呈现。因此,这样一个画展跟过去人们所理解的很多画展是不一样的,人们很难就一幅画论一幅画地去谈论它,它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画家以这个主题来统筹其艺术的整体。我们只有将一幅幅画加起来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来看,才会看到更多的东西。

今天人们在谈到“一带一路”时,往往有两个误区。在文化上谈,容易变成思古之幽情,变成对古代历史的回顾。在现实上来谈就变成搞贸易、搞投资。这两个意义固然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是在新世纪、新时代打开中国史的新视野,多给我们提供一次重新认识中国的机会。我们过去在认识、书写中国,中国的自我意识是在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形成的。现在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眼光和史学视野,在北方的荒烟大漠中回望中国,在南方的茫茫大海上回望中国,看看中国本来是、可能是什么样,重新找到一个中国形象。这既是回忆,同时也是展望和探索。我们找到了既是古老的、也是21世纪的中国。既是回望,又是展望的过程同样贯穿在这些画作里。其中有几幅值得关注的作品,它们展示的是广东的民间生活、民间的码头和红头船,这些遗迹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史事实和历史遗物,它涉及的是怎样重新看待中国、重新想象中国。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一直存在着海洋社会,也存在着面向海洋的文化和面向海洋的雄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画展本身也是在新的时代制高点上进行的一次自我发现、自我想象、自我界定的重要的文化行为。

◢阎晶明(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在“百年广州”系列的基础上,冯少协“海上丝绸之路”系列作品的创作,给人的冲击力和视觉上的可观赏性更上一层楼,不仅如此,从几年前在国家图书馆的研讨,到今天在国家博物馆的展览,也使这些作品更具有美术史、艺术史的意义和价值。“海上丝绸之路”系列给冯少协的艺术打开了更大的视野。比起“百年广州”系列,“海上丝绸之路”系列无论是空间、时间跨度,还是辐射力都更强。这些画作中既有非常辽阔的海上风景,也有非常具象的文物,那些器物题材的作品,其伸缩度非常大,而海景题材的创作中,海天的配色用反差效果给人以非常新鲜的感觉。冯少协的“海上丝绸之路”系列创作在美学上的抱负、追求和理想在作品中都得到了实现。主题和题材的选择没有限制他的创作,而是天然地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思路,在这样的作品中,他把西方的油画和中国画创作结合起来,这也是其自述中提到的“洋化”一说的升华和再创造。这样的作品从海外展览到国内巡展,无论在哪里,在东西方、内陆和沿海的国家和地区都会有很好的反响。

◢梁鸿鹰(《文艺报》总编辑):

作为艺术家的冯少协,他的油画创作始终有着社会历史担当,社会现实通过他头脑所投射出来的,是那些具象的、鲜活的,富于视觉表现力的画面,可以直接作用于人对现实的认识,作用于人的审美感官。历史在他看来则更是连接着当下的另外一个生动的存在,“海上丝绸之路”系列油画所表现的船只、牌楼、树木、滩涂、碑石、陶器、铜钱等等历史,具体而微地传达着古老世界的伟岸,展示着中国优雅与强大的存在,无不透露着自信、自强的丰沛讯息。而这些画面同样让人们感受到,画家具有很强的守正创新意识,画作所表现的主题指向,画面的格局,直至色彩、构成等,无不体现着画家明显的个人化、风格化追求。他的画历来色彩较深,光线较暗,有不少的静物、风景、建筑等,画作的沉郁厚实、稳健大气,使其具有很强的心灵撞击力。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我们在这里举办的这个展览,已经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展出过,它是一个巡展,今天展览的最大特点就是以研讨会替代开幕式。大家对冯少协都比较熟悉。从“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后,冯少协就着手创作“海上丝绸之路”这个系列,这和他前一套作品“百年广州”一脉相承。大家都知道,冯少协是一位非常勤奋的艺术家,这些作品几乎是一气呵成。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对题材的高度敏感,所以,“海上丝绸之路”系列的问世,使他成为最先挖掘并创作这一题材的画家,体现了文化的自觉性。我在展览前言中写道,连接冯少协以往的创作,体现出作者“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立足高度,而“站得高,看得远”则为他的艺术创作添加了许多前瞻性的现实意义。在中国美术史上,关于海上贸易为主题性的绘画创作基本上是零星的,所以,冯少协的这一系列作品可以说是美术史上第一次系统性的表现,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他是中国美术界的一朵奇葩,从他的“关注中国文化市场”系列、“中东的鸽子”系列、“百年广州”系列,再到今天的“海上丝绸之路”系列,每一次总令人措手不及,不断给业界注入新的活力。

◢刘玉琴(《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冯少协创作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艺术家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坚定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以“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宏大的历史图景为主题的系列创作在中国的美术史上应该也是具有开拓意义的。他的创作不仅还原历史记忆,描绘21世纪丝路新语,还有着拓宽题材、创造创新的现实意义,这也为他的创作平添了许多富有前瞻性的审美意味。他对于题材和内容的探索性处理具有独特视角,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他把焦点聚焦在历史遗迹和文物上,像海港的风景、建筑遗址、出土文物等等,是比较完整的历史时空,这也是很难能可贵的,像南海神庙、灯塔、丝绸、瓷器、最后航行的哥德堡号等等,都表现了他的想象的独特和艺术呈现的独特。画家的创作有一定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这一系列创作站在一定起点上,对于历史与时代的重新发掘和发现,进行了创造性、创新性的转化。画面上虽然是历史遗址、遗物等等,却也蕴含了丰富的当代信息。这对于艺术者如何发现和表现题材、如何展现历史与时代的关系是一种示范,是正能量的引导。这组作品还体现了艺术家深厚的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理解和认同,其所抱有的坚定信念和发展希望。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理解和对中华文明的尊崇、对当今时代国家发展进程的把握,表现出难能可贵的自觉和自信。这次画展还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艺术普及,这些作品以宽广的视角、现代人的眼光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历史辉煌做了一次钩沉,也是以艺术形式进行的一次别开生面的普及。除了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之外还有公众教育价值。作品中再现的海上贸易遗址和遗存,其中有一些会唤起各地研究者的学术兴趣,促进彼此间的学术交流。

◢向云驹(《中国艺术报》社长):

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节点,冯少协的把握是很准的,马六甲、南洋、印度、南印度,再一直往西,其创作可以让观众更多地了解海上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底蕴。古代中国最大的苦难都是来自于海上,都是发生在海上的故事,重要发明的传播也是靠海上。民族、宗教的交流也都是走的海路,海上丝绸之路体现了历史的丰富性,我们关注得远远不够,挖掘得也不够。本次展览的很多内容我都实地见过,像西沙,“哥德堡号”,诸如此类,当然还有很多题材没有进入画家的视野。“哥德堡号”的呈现既有历史感,也是真实历史场景的再现。冯少协这一主题系列展览已经在沿线许多国家进行展览,这又是古代海上丝路精神的再现。展览本身呈现了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一带一路”战略在我们国家具有重要地位,这次展览是很好的开头,学界要更多地参与到海上丝路的弘扬上来。海洋是我们的重要战略方向,这次展览具有预见性的文化眼光。

展览展现了很多重要的节点、重要的场地、重要的路线、重要的事件,我希望这个题材可以不断丰富。有很多历史事件在文献上有记载,应该怎样呈现出来,需要艺术虚构、艺术想象和艺术还原。希望冯少协继续把这个题材丰富起来,让它更加博大、更加完整、更加丰富。

◢宋合意(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

过去的文艺创作对陆上丝绸之路的记录比较多,海上丝路的记录特别少,对创作和再现增加了难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冯少协的创作特别有价值。从“百年广州”到 “海上丝绸之路”,视角有很大的扩展,到了南海、大西洋,视野非常宏阔,展示立体丰富,从水下文物一直到水面上的船只、陆上的遗迹,全面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内容。以现在的视角重新再现了过去,给未来提供了空间。这些船都是驶向未来的,特别是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背景下。

海上丝绸之路活跃的时期也是我们国家发达富强的时期,当时盛行和平、友好的贸易、交换,我们把自己的瓷器、丝绸、茶叶带给别人,也带回了我们需要的东西。这跟西方近代以来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真的是美美与共,进行和平的交往、平等的交换,没有掠夺,没有强买强卖,没有殖民。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这个展览可以告诉世人中国自古以来的发展就是和平的,是不会给别人造成威胁的。从历史的角度可以宣示这一理念。我建议可以多到国外进行巡展,多让人们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面向现在和未来,我们的发展依然是共享的、和平的,这对国家战略是很好的呼应。在国博举办这次展览特别有意义,习近平主席也是在这里提出的“中国梦”,“一带一路”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这样的展览也是在文化上的展示和呼应。这个题材的创作可以继续,陆上丝绸之路也可以考虑,这个题材还可以开拓出新的空间。

◢彭 程(《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展”系列,延续了冯少协对历史题材的关注。这种关注更为深入,无论是从他投注在画面中的思考,还是从这个系列作品的规模来讲,都是丰富和深化了。如果为这一组作品写一篇评论的话,题目应该包括这样的关键词——“事实与想象”或者“现场与想象”。这种想象不是天马行空的,而是有着切实物质基础的。这种基础或者是历史演进,或者是更具体、更直接地从海上沉船中打捞的文物,让人有一种现场感。从画面的感受以及从感受本身生发的思考,我想从“三个结合”的角度谈一谈我对这些作品的大致把握。

第一个结合是它体现了画家的艺术追求和作为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的结合。“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冯少协创作这样一个大规模作品系列的想法应该与国家战略的提出有密切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是一个贴近现实的题材。第二,从艺术表现的客体和一系列作品的内容来看,它表现了历史内容与现实关切的结合。他是用艺术来表达描绘一段特定的历史,但表达的内容又不是一般的、凝固的、被尘封的内容。冯少协的着眼点还是跟当前人们的关注相结合。同时,他不单把目光聚焦于过去,对当今的海上贸易场景也给予了适当关注,在古与今的对比中体现了艺术的张力,视觉感受更为强烈。第三,从艺术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比较严谨的写实和合理的艺术想象的结合。从整体来看是写实的方式,这些写实来自于历史文献的记载以及现实中保存遗留至今的文物,体现了生动的质感,应该也有不少想象是建立在对史料了解的前提之上的,这种想象不是天马行空的,而是作者认为应该会如此的场景。同时,又有中西不同表达手法的结合,整体风格很凝重,充满了质感。期望作品中可以加入一些社会生活的内容,艺术家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力,使画面呈现的不仅是器物、场景,同时也有鲜活的社会生活。

◢张 陵(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

冯少协长期深入生活,保持了对现实生活变化的敏感性,表现出一个艺术家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和担当精神。他在此之前已经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如《中东的鸽子》《广州》等。这次展出的“一带一路”油画系列,是艺术家思想感进一步融入时代、反映时代精神的重要实践。我们知道,“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使中国在世界格局的剧烈变化中更占主动,将使中国对世界经济文化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我们的艺术家,自觉与历史同行,主动表现这个题材,非常值得我们高度评价。

这批画作主题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文化的尊重。这些国家现在大多数呈现经济滞后或不发达状况,但这些国家都是文明古国,有很多地区曾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曾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我们必须敬畏和尊重这些文化,才能真正体会到“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才能抓住表现对象的本质,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交流。冯少协正是通过手中的画笔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意识和情感。因此,这批作品才能立意高远、情感深厚、艺术精美,相信这批作品一定能够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崔艾真(《文艺报》副总编辑):

从绘画创作的履历上可以看出,冯少协是一个富于理性的、机敏的画家。他有心系天下的自愿和自觉,总能敏锐发现现实世界的热点和兴奋点所在,并趋身贴近和探究。从他绘画创作的成绩,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他对自己的绘画创作有十分明确的阶段性设计和整体性要求。像一个非常喜欢创作音乐套曲的作曲家一样,冯少协是个喜欢创作绘画“套曲”的画家,他有意识有规划地给自己设计一个又一个不同主题的系列画作,他不断地用这种集束的系列画作,来完成自己在不同时期里所执所念的绘画叙事,释放创作激情。这种创作的方法,视觉冲击力自然就会大,自然容易给欣赏者留下比较深刻的、比较充足的印象。就像有的作家经常会在一定阶段致力于某一主题的系列小说创作,有的导演致力于拍摄系列的多集电视纪录片,他们怀抱的是向欣赏者呈现某一个主题的完整性和终结性的野心和追求。这次展览又一次显示了冯少协对自己绘画创作的理性和整体性的要求。它围绕海洋叙事的元素,从实物、实景,到画布上的色块色彩,一幅幅的画作,或细密精致,或粗放激越,在完成了对“海丝”这个宏大主题的艺术呈现和记录的同时,也达成了画家为“海丝”作出自己贡献的诚诚之心愿。

◢张祖英(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

冯少协这次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进行的创作,又一次展现了宏大的题材,非常有意义。除了创作内容比较广泛,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冯少协的艺术创作有不同的视角,不仅是从艺术的角度,而且从人文的角度也总能让人发现动人之处。全国很少有像冯少协一样站在这个角度的画家,他的创作取向是非常引人注目的,而且具有独特的意义。除了对题材的敏锐捕捉,他在艺术创作上也有很大的成就。画作比以往更加成熟,用创作带动了各方面艺术的进步。如果在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可能会更好。第一,现在的创作是大量的历史回顾、大量的建筑和自然风貌,可以在创作过程中将作者的情感注入到文化交流中,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他的创作是对历史的回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还是油画艺术的创作,还是需要充分发挥色彩的效果。现在的地域跨度很大,可以具有更强大的色彩感染力。色彩的感染力和历史的回顾是一对难题,能够处理好也是一大贡献,这会使展览的风格更加丰富,获得更多的新鲜感。

◢王 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这次“海上丝绸之路”油画作品展不仅延续了冯少协一直以来热心于主题性创作的爱好,而且对油画语言本身的技法表现进行了突破。以前的作品确实充满了激情,虽然能够令人精神上、情绪上受到感染,尤其是《中东的鸽子》系列确实很震撼人心,但是“海上丝绸之路”系列作品更为成熟,更有中国油画的特殊味道。冯少协是负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画家,所以他以往的主题性创作和现在的主题性创作是一脉相承的。他的油画语言本身发生变化的原因和他对于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的把握有直接关系。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贸易之路,而且是中外文化交流之路,应该说是和平之路、友谊之路。

冯少协在从事“海上丝绸之路”系列油画创作的时候,他的创作基调是平和的、舒缓的、有历史深度的,正是这种认识促使了油画语言的转化。因为他画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出土文物和历史遗迹这种带有沧桑感、厚重感的东西,所以这次的系列作品采用了带有历史深度的沉思的油画语言,整体色调比较幽暗,尤其是画历史遗迹和出土文物的时候有意识地保留了那种绿锈斑驳和古旧的感觉,这确实可以使我们进入一种历史氛围。冯少协本人不光是擅长画风景和景物,也擅长画人物。建议在整个“海上丝绸之路”系列中增加一些历史人物、故事场景,可以使“海上丝绸之路”题材更加丰满。

◢尚 辉(《美术》杂志主编):

现在“一带一路”题材的美术创作已成为美术界的热潮。冯少协的“海上丝绸之路”主题作品展,体现了艺术家的一些突破。目前该题材的创作方法,一种是描绘我们所能够看到的丝绸之路的遗址,通过当下的视线和风景表现历史的遗迹,另一种是带有想象的历史主题的创作。冯少协的油画艺术语言不是做旧,而是使用了古典绘画语言,呈现的画面是带有历史想象的风景的重构。这种风景不是还原当时的海上贸易是如何进行的,而是对历史进行阶段性的处理。这种古典油画技法造成了历史的间隔,得以重新建构我们所想象的千余年前海上丝绸文明经历的港口,曾经的那些岁月,这是通过艺术语言重构历史风景的很好的方法。在具体作品上,他把今天能够看到的风景、遗址和想象中当时的船队作为一种符号重新拼贴,让观众穿越千年,回到历史的时空。当然,这种油画的色调和艺术语言本身就有一种历史的穿越感,艺术家找到了艺术语言来表达主题的好方法。展览中还有另外一组作品,其主题是表现当下海上丝绸之路的,这是比较难的,最典型的方法就是画船上的集装箱,把现代的运输工具和码头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维多利亚港口》便是代表。画家以古典油画的语言,让作品仍然具有历史的穿越感,是灰蒙蒙的、带有赭石褐色调子的方法,把现代建筑塑造成像石块一样的几何体。从总体上看,冯少协在丝绸之路这一主题的艺术探索上,在历史风景主题的创作上又往前走了一步。

◢张 敢(清华美院副院长):

“一带一路”的提出并不是让我们重新回到古代,这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冯少协选择这样的题材不是简单沉浸在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里,更多的是开启了对未来的畅想。这样的作品本身是很有现实意义和未来影响的,这是一种新的视野。过去我们是被观看的他者,现在我们开始以主体语言看待西方世界。

在历史感的呈现上,画家通过厚重的色彩表现历史感。依据照片和实物资料推断了当时港口的面貌,这很重要。对于历史题材的表现,一方面需要艺术家敞开想象力,去表现当时的历史,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还原历史。另一方面是用厚重的色彩表现历史的沉淀和积累,适当融入一些色彩也可以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对历史感的表现不在于表面色彩的感觉,而在于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到底那个时期是什么样的状况,中国处在什么样的文化氛围。这都是可以思考的范畴,能够让历史感呈现得更加多元,而不是简单地用厚重的色彩这样表面的视觉感觉去表达。在表现语言上,冯少协的作品也有很多特点。比如有些装饰性的处理方法,把建筑物、集装箱有意识地进行平面化的处理,使画面具有一定的现代感。这既有古典语言的色彩,又具有现代构成的效果。这证明艺术家创作的时候不仅考虑了题材的问题,还更多考虑了在艺术表现上如何让它成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冯少协可以在透视方面借鉴古代艺术家的做法,未来也可以有更多的创作。在艺术语言探索上,西方油画的语言发展还是比我们成熟得多,在这个意义上还有很多可以学习和提升的空间。

◢郑 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副所长):

海上丝绸之路基本上是从宋元开始的,这是一条往外走的路线。但是,如果回到大航海时代,那是东来的概念,西方人是往东边去的,主体地位是反的。冯少协用“海上丝绸之路”确实是回到自我主体的立场上来了。随着西方绘画的语言样式往东走,慢慢传播进来,中国人在接受西方油画的时候,这个时期是一个传播期、开放期,也是一个起始时期。对广州来说,特别有意义的也在于此。冯少协是广东人,他恰恰在地理位置上把握住了历史的节点,抓住了主题,把它打开来是非常有意思的,而且又回到了丝绸之路的文化立场上去看待那一段的历史。它呈现的绘画跟想象有关,也跟历史事实密不可分。冯少协的画回到了历史的现场——遗址,在现场展开想象,让自己的想象透过岁月去遥想那一段历史。他的画面上表现的观念符号性的东西,尤其是直线的运用令人非常感兴趣。画家以线形的方式,似乎是在提醒我们如何去迎接它,当然也可能存在着中西文化对话的主题。

◢赵力忠(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很多画家的艺术创作比较突出地强调了自我表现。自我表现和画面表现是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的,事情做得过了就会适得其反。但冯少协很巧妙、机智地把自己隐藏在了画面背后,他不是被动地,而是主动地在背后支撑着画面的表现。从画面的效果和视觉经验来看,一是画幅小,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属于中型尺寸,这个尺寸不但适合展出,而且适合进入室内空间。二是在色彩表现上,他的作品尽量避开了近一两百年的流派,他的灰色调运用得确实不错,但不完全是灰色调,他不仅具有俄罗斯画派的灰色调,还有学院派的和古典的技法,他把这些东西都运用到了画面上。这种手法的历史感也造成了画面的历史感。除此之外,这些作品也表现了画家的心能够沉下来、静下来,这一点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启示。

◢张 晴(中国美术馆学术部主任):

在看到这些画的时候,好像看到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船只从这里起锚航行到世界各地,同时也看到了大洋彼岸的船只来到广州,沟通了广州同世界之间的联系。从时间上来看,传统的历史研究只是陆地史研究,而将海上历史研究和陆地历史研究合并在一起进行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拥有不同的认识,这与我们对“一带一路”的研究和重视是分不开的。郑和下西洋带来了亚洲和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的航海经验,其实也都是要把航海知识跟地理发现、指南针技术全部结合在一起,比如我们后来发现的一张当时广州渔民绘制的航海图,从中既可以看到先人对海洋知识、航海知识的了解,也证明了中国的海洋文化早就已经开启。

在展览作品中,冯少协针对建筑、风景、海洋遗存三个方面进行的创作,创造性地勾勒出了“一带一路”现存的历史图像,在中国的艺术家当中还没有像他这样专门针对这一主题和独特的历史线索进行创作的。在这种历史情怀中,不仅是艺术的再现、历史的再现,也表达了中国人对海洋文化的信心和向往。今天中国的一个崭新课题就是如何面对海洋,而冯少协的作品在国博展览具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面向未来的意义。

◢王 平(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这次展览通过作品勾勒了中国对外的海上交往,以及中国以往民族拓展的历史。它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早。冯少协的作品对此表现得更加清晰,早到汉代,那么多阿拉伯人都跟我们有所交往,这段历史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的画作也给我们提供了中华民族移民的历史资料。东南亚很多国家都有华人迁移史,我们对这部分历史研究不够。画家通过他的画笔给我们揭示了很多沉淀的历史,他的作品让我们可以重新认识与海洋交往的历史。

这个展览是很有现实价值的,展览的文字解说可以传播中国的文明理念。冯少协作为画家,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艺术家,他的作品有对历史的思考,对于历史遗迹、考古发现都有关注。从作品创作的角度来讲,画家抓住了人文关怀和现实关切,在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当中,着重塑造了历史时空的沧桑感、历史感。他的作品更多关注了考古文物的发掘、历史遗迹、现代港口风景,但我觉得还有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挖掘。他在画法中融入了很多其他的表现方式,比如写意的书写性的运用,还有一些机理的制作。机理的制作过程中可能采用了油画的薄画法,那种老油画的裂开的感觉,有一种历史感,用文艺复兴以来的酱油色为基调创作的历史画非常具有历史沧桑的感受。这次展览是多维度、多节奏、多色彩的,通过远、中、近各个视角予以关注,多样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了油画家对于本土与全球、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这对当下的很多画家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