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关于文学未来的一种预测 ——读谭伟平《未来文学形态探析》
来源:文艺报 | 欧阳友权  2016年08月19日06:32

以前瞻的学术眼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开创性的创新思维,提出文学未来形态的学术构想,是谭伟平《未来文学形态探析》为当代文艺学奉献的学术原创,也是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作者看来,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降临,文学的古典形态将会终结、现代文学形态已经出现,而代表文学发展趋势的则是它的未来形态。未来只存在于想象空间,是虚幻的,而现实却是鲜活的、实证的。向来文学研究的对象都是过去时或现在时,未来文学还没有产生,能否着眼于文学的未来预测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或者说,我们可否总结出未来文学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

当然,提出这一挑战性的命题是有着充足的现实依据的,是理论思维基于现实又回应现实的逻辑结果。正如作者所言,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时代,现代科技已经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存现状,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命方式都出现了新的革命性变化。“在这种态势下,作为‘人学’的文学,不可能悄悄地蒙上自己的眼睛,让人猜猜还是谁?”而当下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科幻文学出现的许多新质,正不断展现文学未来形态的种种端倪和巨大可能。全书就是建立在这一持论基点上,对未来文学可能出现的形态进行独到的理论思考的。

于是,以新兴的网络文学和特色鲜明的科幻文学为个案,该作为我们描述了未来文学形态的总体面貌和基本构架,包括这一文学的形态范式和主要特征。这个基于未来学的文学形态范式包括三个核心层和三个关联层。三个核心层包括:文学物质形态、文学物化形态和文学精神形态。其中,未来文学物质形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传播方式的改变上,如文学的载体由有形物质传输方式向无形电子信息传输方式转变;文学物化形态的变化表现在语言中介的变化上——文学语言由仿真性、朦胧性、情感性等向虚拟化、技术化、符号化转变;文学精神形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文学功能的变化上,表现为文学的教化功能将进一步弱化,智慧功能和幻想功能将会进一步提升。

除了这三个核心层外,作者描述的未来文学的三个关联层分别探讨的是消费时代文学的受众形态、文学属性的历史分野和全球化中的文学走势。基于这样的逻辑框架,作者为我们抽绎出文学未来形态的7大特征:文学将以知识信息传播为己任;文学将以服务受众为旨归;文学的智慧功能出现,将以展现作者的想象力激发读者的创造力为目的;传统文学“文以载道”意识将呈现出淡化和解构的趋势;文学的娱乐功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休闲成分大幅度增加;文学的经典性和世俗性、永恒性和消费性将同时并存,文学的多样性不可逆转;文学将为自己未来的生存而重新定位,走向一个真正的个性化时代。这样的学术构想和理论归纳,于实有据,于理有源,是以未来之眼界回应文学现实问题,又以现实的实践依据支撑起强大的理论逻辑。它是文学未来学的原创之论,也是当代文艺学的未来延伸,充分体现了作者关注现实的学术胆识和前瞻性勇气。

这部新著还有一个难得的学术品格是体现在思辨深处的问题意识。显然,作者是带着对知识经济时代文学现实的忧患感展开自己的学术触角的,这使他总是能敏锐地把握问题的焦点以反思问题的症结,从中找出解决之道。譬如,书中提出,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以知识内涵更新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形态使文学构成的诸因素出现巨大的变化:一是知识内涵的变化、知识价值的抬升,对以人文学科为主要知识结构的作家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陌生感;二是表现载体的位移、写作方式的变迁,对传统纸质文学带来的冲击巨大,改变了数千年文学载体单一的表现手段;三是文学类别的增减、文学阵营的重组,带来了文学归类和文学阵地的重新认识;还有,文学语境的虚拟化、文学语言的多元化,将给中国文学带来许多新的语言表达形式。由此作者推论:“未来文学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表达形式、艺术范式和接受话语等方面将会出现全面的转换,文学的古典形态将会逐渐终结,现代形态逐渐凸现。”从问题的提出到对问题的分析,都能给人以新的启发。体现了一个学者在治学上的宝贵品格:用独到的眼光发现问题,再用有思想的价值判断去解答这些问题。

我们知道,用现在时的历史逻辑去讨论将来时的理论必然是需要承担学术风险的。正如黑格尔所言,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只能在黄昏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可是,谭伟平却要让这只“猫头鹰”在晨曦初露时展翅翱翔。不过没关系,新事物的认知方式总是在警醒与反思中开辟出自己的前进之路,先觉者的任务就是在筚路蓝缕的漫漫长途中,面向可能去发现必然,在有限的必然中发现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