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石《朋友一场》“友情”的现代逻辑
蓝石的短篇小说《朋友一场》(《人民文学》2016年第7期)语言冷静节制,在不动声色中探究了现代社会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
“我”的朋友高一峰相约“单喝”,临别时突然“随口”提出了一个请求:能否托人帮其前女友宋艳的小孩找一个好一点的中学。“我”因为高一峰“轻易不开口求人”而决定试试,便找到了做广告生意的同乡郝强。很快,从郝强那里传来了“好消息”。按照郝强的安排,宋艳直接和他取得联系,并汇去了5万块钱。过了很久,郝强那边一直没信儿,“我”只好出面催促,但一连打去几个电话郝强都不接。谁知阴差阳错,宋艳的小孩分到了一所区重点,就想把钱退回来。“我”发疯一般打郝强的电话,对方依然不接听,灵机一动换了个手机打过去,郝强接了,答应当晚见面退钱,却从此一去不返。无论是“我”和郝强30年的交情、还是郝强的资产状况,都不至于为这区区5万元钱玩失踪。难道,朋友就是为了用来陷害和欺诈的吗?“我”只能越想越糊涂、勉强接受“一个朋友从熟悉到陌生”的转变。为了不影响与高一峰的“友情”,“我”忍痛垫出5万元给了宋艳。3年后,郝强突然约“我”在一家大酒店见面,他开着“奔驰G65”过来,当面还上了5万元现金。3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已不再重要,可令“我”和高一峰都想不通的事情是:当初郝强究竟拿这钱干什么了?
人所面临的新的处境滋生出新的“逻辑”,也滋生出新的投机主义,“朋友”的内涵也因此歧义丛生。“朋友一场”留下的只是无尽的疑窦和疏离感,人们甚至连化解这种疑窦的兴趣和热情也不复存在。 (刘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