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文学携手同行 第四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长春举行
8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吉林省作家协会承办的第四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副主席莫言、墨西哥汉学家莉娅娜、吉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高福平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主持。
铁凝在致辞中说,中国作协举办的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自2010年至今已经举办了三届,近年来,中国作家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这无疑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持续的对话和交流中,汉学家和翻译家们加深并扩展了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认知与了解,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得以分享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铁凝认为,围绕着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学共同体,作家和翻译家身处其中,携手同行,跨越地域、语言和文化的阻隔,为中国文学更有力地参与世界文学的建构贡献力量。
铁凝说,近几年来,中国作家协会做了大量工作,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向各国汉学家和翻译家提供帮助,包括组织实施旨在提供翻译资助的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国当代文学精品译介工程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翻译工程;举办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翻译工作坊和国际写作营,与相关部门联合主办“中国当代优秀作品国际翻译大赛”,《人民文学》杂志相继推出英、德、意、法、俄、日等外文版,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与外国翻译家和主流出版机构的合作正在日益深化,我们与世界对话的自觉、自信和能力大为提高。其中,中国作协为中国文学的对外交流和译介所做的最为重要、切实的工作都着力于一个个具体的作家。中国文学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当一个又一个的作家,连同他们的作品、他们面对人性和生活的独特角度和发现都为世界各国的读者所喜爱和熟悉的时候,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中国经验和中国精神才能有效地呈现出来。
铁凝特别提到当代汉语的扩展变化对中国作家和翻译家带来的挑战。她说,海德格尔的“人居住在语言的寓所中”放到当下中国特别贴切。随着整个社会的高速运转,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大规模扩散,中国人的生活形态、风俗习惯、自我认知乃至交往和表达方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语言层面体现得尤为直接、尤为明显。时空的加速带动了语言的奔流、再生、分化和狂欢。身处汉语之中的作家都时常会感到晕眩,也必定会增加翻译的难度。面对语言的难局,除了做学理上的探讨外,也许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直接投身到那些声调、节奏和表情得以生发的生活中去,只有充分领会生活的差异、丰富和宽广,才有可能穿透汹涌的语言浪涛,谛听来自水面之下的情感和精神的振动。
莫言在致辞中谈了自己对中国文学翻译的看法:“中国文学创作和翻译都应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节奏中慢下来。”他认为除了借助工具书解决语言问题之外,翻译家还需要对翻译对象也就是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和体察,并与原著作者保持密切联系。莫言表示,“翻译要忠实于原著”和“翻译是创造性工作”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经过作者本人的同意,译者可以对原作章节做适当调整。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与中国文学携手同行”,国际汉学家和中国作家围绕“翻译的权利与边界”“当代汉语的扩展变化及翻译的新挑战”“可译与不可译——语际书写的困惑”三个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拓展文学翻译的视野,提出有助于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翻译和推介的新观念。
14日下午,大会组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中国作协外联部主任张涛、吉林省作协副主席宗仁发出席发布会,向到场媒体介绍了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的相关情况。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是中国作家协会为推动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对外翻译、促进中国文学走出去采取的重要举措。自2010年第一次国际研讨会举行以来,每两年举行一次,目的在于增进中国作家与外国翻译家之间的了解,为各国翻译家提供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趋势的机会,推动作家、译者间的对话交流,提高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和作家在世界文坛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此次研讨会的规模比以往三次有所扩大,共有来自奥地利、保加利亚、捷克、埃及、法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荷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典、英国和美国等18个国家的30位中国文学翻译家参加。他们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方面成果丰硕,经验丰富,熟悉中国作家的创作。贾平凹、阿来、迟子建、刘醒龙、刘震云、余华、李洱、杨红樱等多位中国作家也参加会议,与各国翻译家进行交流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