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重教之家多兴旺
 | 赵金锁  2016年08月16日12:05

  人们常常用“三句不离本行”来形容一个人痴迷于某个行业,我从事教育事业已整整十个年头,虽然还达不到“三句不离本行”的境界,但对教育的兴趣却是越来越浓厚。我跟教育的缘分大致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先是学生时代回避教育,在选择专业和学校时尽量规避教育类的,再到就业时阴差阳错进入教育行业,并逐渐认识和爱上教育。

  前段时间,我的一位尊敬的长辈仙逝了,特意去送老人最后一程。在他们家族的墓地里,我见到了迄今为止所见过的最漂亮的墓碑,庄严、低调而又大气,玉质的墓碑属于一位九十六岁高龄的女老人。从碑文中,我大致勾勒出了这位老人的生平和她家族的奋斗历程。

  女老人生长于民国时期,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从外县远嫁到我亲戚的家族中来。她非常不幸,年轻时恰逢乱世,三十岁时丈夫和公公就客死异乡,求乡邻帮助才将夫君和公公归葬乡里;她又非常坚强,年纪轻轻就遭遇家变,还有三个幼儿待哺,老人的意志堪比钢铁,克服种种困难含辛茹苦将孩子们全都抚育成人;她极为善良,尽力帮助那些比自己困难的人,怜惜老人,听到乡邻闹纠纷,即使拄着拐杖都要去耐心劝导。正所谓善有善报,在老人家良好家风的影响下,儿孙都得到言传身教,十一个直系孙辈,有十人考取大学,一人自学成才,其中有人资产过亿。碑文是老人的女婿亲笔所写,文辞极为质朴,无溢美之词,我却能从中感受出作者对老人的敬爱之情。老人虽然年轻时历经艰辛,却因善良而得享天寿,子孙贤能,可谓是功德圆满了。

  还有这么一户人家,老人扎根乡村,在乡下小学教书育人几十年,整个职业生涯都奉献给基层教育事业。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儿女们都努力上进,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就,兄妹当中,有厅级干部两人,有处级干部一人,且都政声极好,在乡间传为美谈。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重教之家多兴旺。重视教育的人家,在短时间内不一定看得出效果,但若长期坚持,必会积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家风,后辈子孙大多能兴旺发达。教育是一种善,一种正能量,尤其是家庭教育,我们的老祖先非常智慧,早就总结出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当善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可以福报到后人。

  人们常常感叹:“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五代。”,穷三富五的定式要靠什么来改变,归根结蒂还是靠教育,穷要靠教育来摆脱,富要靠教育来巩固,如果不重视教育,穷根就很难斩断,富裕也难传承。

  现在我们比改革开放前不止富了十倍,比解放前富了不止百倍,有些人开始表现出暴发户嘴脸,洋洋得意,瞧不起老师,不重视教育。喜欢读书,重视人文和家教的家庭并不多,不得不说这些人是鼠目寸光。

  重教之家多兴旺,重教之国多强盛,我永远坚信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