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守护儿童文学的初心
来源:文艺报 | 行超  2016年08月15日07:18

“从高原到高峰——

《文艺报》儿童文学评论创办400期座谈会暨李少白儿童文学创作研讨会”:

守护儿童文学的初心

李少白(右四)和孩子们

1987年1月24日创刊的《文艺报》儿童文学评论版上个月迎来了自己的400期生日,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作家、批评家、读者和几任编辑的共同努力,《文艺报》儿童文学评论版逐渐成长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阵地,为推动儿童文学原创作品和理论批评的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7月29日,由文艺报社、湖南省作家协会、长沙市文联、湖南省儿童文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从高原到高峰——《文艺报》儿童文学评论创办400期座谈会暨李少白儿童文学创作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高洪波,湖南省文联原主席谭仲池,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夏义生,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龚爱林,湖南省作协主席、党组副书记王跃文,长沙市文联党组书记王俏,《文艺报》社副总编辑崔艾真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批评家,儿童文学评论版的老朋友们也在会上回忆了各自与《文艺报》儿童文学评论版的缘分,更对它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

从无到有:

给儿童文学的一份关爱

1986年6月14日,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团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作家协会关于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文学工作的决议》,号召作家有计划地为少年儿童写作,以满足三亿多少年儿童精神食粮的需求;设立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奖,暂定每两年评奖一次;恢复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儿童文学研究和评论工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艺报》于1987年1月24日开辟了儿童文学评论版,冰心老人题写了刊名。

30年前,还在《文艺报》工作的高洪波参与了《文艺报》儿童文学评论版成立的全过程。在会上,他一往情深地回忆了这段往事。“那个时候儿童文学委员会成立,我作为年轻的作家,1984年入会就成了儿委会的委员。然后我又作为《文艺报》的记者部主任跑一些儿童文学的稿子,自己也有创作,就这样经历了整个过程。有了专版之后,它的状态真的就不一样了,它不再是原来的随意约稿、投稿,而是形成了规模和整体性。我最早就组过儿童文学很多稿子”。对于30年来的发展成就,高洪波这样评价:“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它也是个窗口,它同时更是一个园地,不光是培养作家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文学的批评家。”

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批评近30年的朱自强,在文学起步时期的重要文章《儿童观——儿童文学的原点》就发表在1988年11月的《文艺报》儿童文学评论版上。他认为这是自己较早确立以儿童观研究为儿童文学研究重要方法的文章,“这篇文章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年后的1989年11月,有一篇文章和我这篇文章的观点进行讨论。这篇文章被当时我所在的中文系的一个老师读到了,挺感慨,给了我很多鼓励。所以说,这篇文章的发表对我的学术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后来就不断在《文艺报》评论版上发文章。比如说在几年前我提出‘分化期’这个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创作的趋势;针对原创通俗儿童文学创作在质量上、水准上的欠缺,我写了《优秀通俗儿童文学的条件》一文等等,都是我个人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意见”。

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经历了“黄金十年”。今年4月,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出版的信心,迎来繁荣发展下一个黄金时期。从初生到享有荣光,30年的历程中,《文艺报》儿童文学评论版始终与中国儿童文学一起成长、一起壮大。李东华说,“《文艺报》儿童文学评论版和整个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是一种同舟共济的关系。想当初中国儿童文学没有像现在受到这样一种关注,那个时候它还很弱小,《文艺报》儿童文学评论版给了它一种温暖的鼓励、合理性的批评。”“《文艺报》儿童文学评论版很有自己的特色,它很好地发挥了媒体批评的特点,就是短平快。像高处架设的一个雷达,对当下儿童文学的现场进行了非常及时迅速的扫描,然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进行一个比较深入的探讨”。

不忘初心:

三十年不变的期盼

回首来时路,昔日儿童文学作家批评家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殷切企盼和深情关怀依旧让人动容。海飞在会上将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概括为“从冷门渐渐变成豪门”,各种创作出版呈现井喷式发展。然而正如陆梅所说,目前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即是创作队伍、作品数量的蓬勃与理论批评声音薄弱的不平衡;儿童阅读推广的大热,集中扎堆在低幼文学,对青少年文学的关注不够;理论批评被市场和出版所主导,缺乏独立、有见解、有温度的评论。因此,不少专家提醒我们,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下,作为儿童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的主要阵地,《文艺报》儿童文学评论版更加不能迷失自己,要时刻“不忘初心”。

儿童文学的初心是什么?韦苇说:“我以为儿童文学的初心之一是培养有文学鉴赏力的,而且是有较高鉴赏能力的孩子,不能仅仅停留在好玩、娱乐的层面上。”刘绪源认为,现在应该警惕中世纪烦琐哲学的重新控制,它不但控制我们的文艺理论,而且控制我们的思维,让我们陷入一段非常无聊的、非常漫长的阶段,“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不忘初心,跟文学贴近,跟审美贴近,跟创作结合,离开了这些的文艺理论都是有问题的”。

此外,大家还对《文艺报》儿童文学评论版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恳切的意见。王泉根认为,儿童文学本身是一个大系统,而它的内部又有一个小系统。他希望《文艺报》儿童文学评论版今后能够更多地关注儿童文学的大系统,即对整体的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全局性、指导性甚至专业高度的关注。徐鲁提出,不仅要关注更多的大家、名家,同时对一些籍籍无名的新生作家也要给予关注;不仅要关注大家很热门的小说、童话等主流的文体,同时有一些处于边缘的小文体,比如儿童剧、童话诗等也要给予关注。同时,评论文章应该讲究一些文采,要有美文式的评论,因为对于报纸来说,文字活泼、摇曳多姿、言之有物的小文章、小评论更加容易被读者接受。安武林认为,儿童文学评论版应该多吸收一些新鲜的面孔,让更多的评论家发言,让更多的评论新人出现。同时,在儿童文学评论版上不仅应该有评论家说话,还要有作家的声音,比如表达自己的创作感受、创作追求等。龚旭东提出要增强版面的策划性。他认为目前版面的书评更多一点,但是缺乏将这些作品评论升华为对儿童现象和动向的剖析以及相互之间的争议性、研讨性,这是通过策划可以解决的。

四十年笔耕不辍:

“儿童是我的活水”

1939年出生的湖南作家李少白,如今已坚持创作40余年。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李少白在儿童文学领域开始崭露头角,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童诗、童谣、童话等作品。曾荣获“全国少儿文艺创作奖”、“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日前,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了七卷本《李少白文集》,基本涵盖了他40年来的重要作品,也是对他40年创作的一个回顾和总结。

王跃文深入细致地介绍了湖南儿童文学发展史和李少白的创作历程。他说:“中国儿童文学从发轫到逐步走向成熟,再到蓬勃发展,湖南的儿童文学作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天空上,湖南籍作家可以说是群星闪耀。早期的黎锦晖、沈从文、丁玲、萧三等创作了各具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天翼的童话创作更是标志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成熟,他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涌现了一大批儿童文学作家,他们关心儿童的生活、教育、成长,潜心儿童文学创作。李少白老师便是这一时期脱颖而出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他认为,李少白潜心儿童文学创作40余年,为小读者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是湖南文学的重要收获。对李少白作品的研究和研讨,不仅是对李少白儿童文学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湖南新一代儿童文学作家的激励和启发。

曾在小学任教20余年的李少白在谈及自己写作的初衷时说:“儿童是我的活水,孩子给我诗,我把诗还给孩子,我想获得他们的认同。”会上,专家们充分肯定了李少白作品的与时俱进和正能量。高洪波、王泉根、海飞等认为,李少白的作品不仅具有趣味性的文学想象,更具有知识性的文学智慧和重要的教育意义。

会议最后,李少白与大家分享了40多年文学创作的心得和体会,他说:“儿童文学给我快乐,给我精神食粮,特别是在长沙这块土地上,在湖南儿童文学这个阳光温暖、自然芬芳的团队里我充满了幸福之感,自己虽然越来越老,但周围却越来越年轻。我在书房里面挂着‘颐养天真’4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