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推动现代大国的思想文化创造 ——杨义《屈子楚辞还原》发布暨诸子研究方法研讨会综述
来源:文艺报 | 赵献涛  2016年08月12日06:48

为了梳理杨义诸子还原的学术贡献,由澳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杨义《屈子楚辞还原》发布暨诸子研究方法研讨会”于2016年7月3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了会议。研讨会由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寿桐教授主持。

与会学者主要围绕杨义诸子还原及其他研究的学术创新、学术影响、其人其文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学者当自树其帜,杨义的学术创新得到与会人员的大力肯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认为杨义的诸子还原系列,方法论上创新,视野上开阔,民间材料、考古发现、文史哲综合运用,分析阐述与感悟阐述两相结合,是文学研究的重大成果,是当代学术的重大成果。杨义突破了既定的文学范畴,打破了学科隔阂,由文学到文化,其研究的方法与创新的姿态对当代学术创新具有启示意义。朱寿桐教授说,杨义视学术与学术创新为自己的生命是可敬的,谈论学术时的“萌”是可爱的,学术研究是可说的——杨义是说不尽的,其学术研究展开的观点都可以争辩、言说。暨南大学蒋述卓教授说,杨义的学术研究具有大国气象:宏观视野,开放姿态,创新境界,典雅文风。其学术方法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着力于中国诗学话语的建构,从中国自己的文学形态中寻找建构的资源,创造了中国诗学、李白的醉态思维、屈原首创时空错乱思维方式、李杜诗学、楚辞诗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诗学术语;开创了从生命文化角度探索诗学的方法论,将文化诗学与生命诗学两相结合,视文学史为作家的生命史、心灵史;坚持原创性还原的生命途径,概而言之为生命的还原、思维过程的还原、文化基因的还原、民族文化思想发生的丰富性复杂性脉络的还原四大方面,其研究方法值得学习,经验值得汲取。自梁启超开始的粤派批评具有开创性,非常注重生命的投入,杨义可为粤派批评的标志性人物。《文学评论》编委张国星研究员认为杨义的方法是突破性的,“六大还原系列”(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论语、屈子)把研究带回中国,带回历史深度,带回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带回中国,即是说杨义打开空间维度,返璞归真地审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其文学的多元与多源,把我们带回到中国文学品类繁多的原始森林;带回历史深度,即是说杨义的诸子还原,对于碎片文献重新组织,合理推理,将诸子作为生命整体,还原更加贴近历史的真实;带回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即是说杨义注重从“一方之人必有一方之文”的视角出发,还原、展现一方之人与一方之文独特的精、气、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建平认为杨义堪称学术界的劳动模范,其学术研究还原了资料背后活动着的具有一定生活经验、文化身份、地域特征的人,穿透资料背后的东西,进行移情研究。同时,高建平提出了“杨义方法”这样一个概念,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做出了解释。杨义重视理论,提出了大文学观、文学地理学、图志学、还原等具有原创性的思路,这些思路的提出对于国外理论如何进入中国文学研究活动、如何与中国文学研究进行结合很有启发意义。“杨义方法”即是一种立足中国、立足丰富的文学事实而吸收、容纳外国思想的一种方法。

杨义的学术影响广泛而深远。清华大学刘石教授充分肯定了杨义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贡献,认为学术史代表人物有很多标志,著述丰富,学理深刻,有思想,有创新,同时有方法,而且不可缺少的是要引起争议、成为学术话题,杨义的诸子还原系列等众多建树,都满足了这些条件。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认为杨义的还原是摩空千古的方法,表现出一种自信和自负。还原系列的突出特征,一是在世界范围内看中国问题,表现出鲜明的世界意识,二是对人的本性与精神世界有客观的认识。《屈子楚辞还原》比原来的研究更回到文献,在对历代楚辞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还原屈子其人与其时代。杨义学术投入执著,以学术为生命,追求精神价值;独立思考,追求创新的学术品格;具有家国情怀,对中华民族文化命运的关注,体现出中国学者的使命感、责任感,体现出中国学者的文化自信。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李隆献教授代表台湾学者对杨义新著出版表示恭喜,联系孔子见老子等具体学术争议问题的有说服力的考辨,认为杨义堪称通儒,喜欢用碎片解决大问题,把很多碎片结合起来,透过各种文献,结合经学、史学、叙事学、编辑学、空间地理学,把各种资料、文献详细论析,提出令人惊叹的看法。他的创新观点,研究方法,很有启示意义。首都师范大学马自力教授认为杨义以个人的努力,呈现新的学问气象:熔铸古今,不是从学科角度,而是从问题出发,讲究方法,讲究学理,实现了对研究对象诗性的把握和还原,使得终极目标可以更加丰富和多元,在诸子研究领域开拓了、留下了无限的丰富的言说空间。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认为杨义集大成,目前出版60多种书,2000多万字,从汉文学到少数民族文学,从文学到文化,从文学地图到诸子还原,纵横贯通,既博又专,当代学者中少有。杨义具有旺盛的创新活力并始终不减,他不满足于做个专才,而又做通才,不满足于局部问题发言,而要进行宏观研究,往往发人所未发,具有颠覆性;从《中国新文学图志》到诸子还原,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每一个创造都具有开拓性。杨义的成就得益于其文学观和方法论,主张大文学观,边缘活力概念引进到学术领域,在时间维度上增加空间维度,对多民族、多地域文人文学、民间文学、书面文学、口头文学总体考察,将中国几千年文学地图予以重绘;不满足于文献考证的碎片式研究,立足于整体还原。杨义的诸子研究跳出乾嘉学术,站在篱笆之外,不在解经注释上,而在还原历史人物上,还原即使不够完善,但其出现本身就令人惊喜和震撼,谁都不能否认第一个复原诸子的是杨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室主任金惠敏研究员认为杨义的学术品格,就是知天地万物,敢于耕耘博大的学海。他具有敏锐的感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还原系列不同于现象学的理性还原,是情理上的还原,是孟子以意逆志式的还原,抛开层层解释学的垃圾,进入对象本原。杨义的影响巨大,其“边缘的活力”成为探讨他者的一个重要命题,其“中国叙事学”对世界叙述学做出了重大贡献。最重要是杨义的著述,是中国学者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还原系列的最大贡献是建构中华文化的特殊性,从而建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能力。

《文学评论》编辑部副主任王秀臣研究员认为杨义的学术研究,吸纳现代学术方法与传统方法,表现出一种大文化视野。他的还原系列,成为学术界的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其楚辞以及诸子研究打破了研究现状与平衡,掀起了热潮,出现了争鸣,影响是长远的。杨义是说不尽的。商务印书馆副编审、杨义新著《耕海一二三》责编蔡长虹高度肯定了杨义不断挑战自己进行学术转向的治学之路、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治学精神和直面经典本身投入生命的治学方法。杨义带着生命和智慧的提问,在空间当中谈时间,在时间中读空间,融古今于一瞬,悟真谛于寸心。《文学遗产》副主编张剑研究员认为杨义在圈外影响很大,社科院经济所的研究员说,看杨义研究文学的文章,高兴得不得了,以形象化启迪智慧,看了令人肃然起敬。杨义打破了研究禁区,引起争论是必然的,学术界从正面积极意义上予以了理解和关注。《学术研究》编辑王法敏说,对杨义在澳门做学问,那种学者境界,一直在他的脑海当中保留。

会议临结束,杨义解释还原的意义,说还原成为一种方法,要义在于把先秦诸子当做一种生命存在,而不是图片标签、任人随意图解的对象。先秦诸子有自己的性情、自信、感觉、抱负、能力,是活生生的人,造就中国思想大规模原创性爆炸,应当尊重他们的生命价值,与他们心心相映、肝胆相照,还原活生生的诸子,从而实现古今智慧的共享,推动现代大国的思想文化创造。这就有必要返回当年风起云涌的历史现场,重睹诸子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脾气风姿,看他们如何在艰难中关注中国,如何在痛苦中创造思想,如何在潇洒中面对苍天。先秦诸子是一群历史巨人,与巨人为伴,乐何如哉!

杨义已届七秩,大家真心祝福他健康如意,永葆学术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