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关于“家+”
来源:文艺报 | 陆春祥  2016年08月10日07:09

萧山湘湖,跨湖桥博物馆,有一组早期人类生活的场景,第一个是这样的:八根屋柱,支撑起一个小平台,平台的材质是松木板,地板上盖个小茅屋,一扇小门,门、屋、墙,都用厚厚的茅草制成。屋柱的下面,有几头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场景的关键词:一间屋,几头猪——这是“家”的最原始意义。房子是栖身的场所,猪是财产财富的象征,有了猪,可以让生活更美好。仓颉造字时的想法,基本符合人类早期生活的实际。

其实,这种家的原始意义,一直延续到八千年后的现代。上个世纪,中国农村大部分家庭都会养猪,几头,十几头,剩汤剩水,田野里的各类野草,就是猪最好的饲料。猪是农家银行,猪也是改善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数千年来,“家”,至少生发出十几种引申义,但在浙江金华的寺平古村,我却看到了一种新的意义:“家+”。

一进寺平,组织者交代我们:下车后,会有“家长”来领你们,他的家就是你们的家,你们吃住都在这户人家。

我被“家长”戴家媳妇张根妹领走。

张根妹,黝黑的脸,扎个马尾辫,中年大姐,话语简洁,颇显精干。

戴家临街的新屋,院子里的一排兰花,让我眼睛闪亮,她说家里养了不少兰花,院子里这些兰,大部分是老戴从山里挖掘而来,虽不精致,却有一种山野勃动的生机。

晚餐。春笋、咸肉、猪爪、螺蛳、香椿、马兰头、土豆、河鲫鱼,一色农家味道。有一个金华特色菜,烂菘菜滚豆腐,从没吃过,类似绍兴的臭豆腐,却更臭。这菜的窍门是,白菜切碎,撒上盐,一层一层装进坛子,烂足三年,味道才浓。烂菜一上桌,三下两下,碗里就没了,主人以为客人一定吃不习惯,我们却已大汗淋漓。当然,还有自酿的米酒,甜滋滋,经不住劝,几杯下去,有人就进入要扶墙的状态。

早餐。汤圆,皮是糯米粉做的,个头比一般汤圆大些,馅不是芝麻猪油白糖,却是可口的碎菜,张大姐说,这是正宗的金华汤圆。12只汤圆,一只只以极快的速度滑进了我的胃,不剩汤。

寺平,居住者大部分为戴姓人。

这座古村,建于明代初期,以“七星伴月”为主体构图,月是村中的一个形似月亮的大湖,七星是绕湖的七座殿堂,根据七星的方位,将七座殿堂一一对应,安乐寺、其顺堂、立本堂、崇德堂、崇厚堂、敦睦堂、百顺堂,分别都有不同的含义,代表力量、智慧、勇气、爱情、幸福、圆满。七座殿堂的不同含义,就是人们对家的种种美好寄托和向往,希冀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早晨6点多,村里的大广播就将我们催起,播新闻,放音乐,一派忙碌。高分贝,并不刺耳,却有一种熟悉,似乎一下子又回到从前的乡下,一村的热闹,就是从广播开始的。我又踏着鹅卵石古道,漫步到义塾。大院极空旷,阳光鲜亮,射在斑驳的砖墙上,仔细观察,那门楼,从门框往上,从屋檐往下,精细的砖雕,层层叠叠,各色图案,十几个层次,各层都有不同的主题,儒释道,虫鱼鸟兽,都在讲述不同的故事,内容海量,让人叹为观止。专家称赞,寺平有中国最漂亮的砖雕民居。

义塾的另一角,一位老人蹲在阳光下吃早餐。

我问老人:高寿?

老人答:我年纪还轻啦,只有82。

我问:您住这儿吗?

老人答:是的,我的任务,是管理戴氏义塾。

我再问:有工资吗?

老人笑笑:有,一天10块钱。

我又问:您管这里多长时间了?

老人答:十多年了。

老人又补充道:这是我们的家啊,我不在乎钱!我看到你们能来参观,很高兴的!

走在寺平古村,那些憨厚的村人都会给你笑脸,是的,我们是到他们家作客的,中国人向来有好客之道,他们600多年的家,保存完好,不仅如此,看看那些堂的名字,崇德、崇厚、敦睦,哪一个都是言传身教,教人向上向善。

到寺平的游客,都分散住在各农户的家里,家里各项设施比一般的家更俱全,村里有二十多户这样的家,这种形式,统称为“家+”,这是家的新模式,来寺平,让你感受另一个家。这里,既是有文化传承的大家,又是让你放松心情的居家。

岭下,坡阳古街。

村口,一面硕大的心形笑脸墙,彩色、醒目,男女老少,张张笑脸,当然还有花朵一样的婴儿,他们笑得天真、自然,是那种各种烦事琐事统统抛诸脑后的释然,是那种可以任意东西舒张血脉的家的感觉。笑脸墙的边上,还有创建美丽家庭的标准,庭院环境,家居人文,勤劳致富,邻里和睦,爱心奉献,每一条,都有具体的标尺判别。

我走进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这又是一种“家+”。

小黑板上,今日购菜单醒目:肉53元,萝卜15元,笋11.5元,蒜6元,豆腐干25元,总共110.5元。

食堂用餐老人形象栏,我仔细看了,二十几位老人,最大的1921年出生,最晚的是1941年出生,有照片、监护人电话,他们每餐付2元钱,其余的村里贴补,或者来自于捐献。爱心榜上,我看到最近的3笔捐献是:2015年11月,陈桂有,猪一个,毛重260斤;2016年1月,朱金寒,人民币3000元;2016年3月17日,岭下成泰银行,米100斤,油2箱,餐巾纸1箱,纸杯1箱,塑料袋8捆。

居家养老,不离家,吃喝有地方,还少花钱。金华的大多数村,几乎都有这样的养老中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人生活安逸。

在澧浦,我又发现了一个诗意的名字,琐园村。

抬头就是一条深深的古街,幽远深邃,街头有几丛玫瑰在调皮地笑着,我忍不住和古街合影。4月1日,江南春日午后的温度,蹿高到28℃,我穿着红T裇,有人在边上调侃,敢这么露,身材还是有自信的。我笑,家嘛,随意!

琐园,大部分是严光的后裔。

我读古典笔记多了,总觉得这和笔记有关。急问导游:为什么叫琐园呢?原来是“锁”,一把锁的锁,严氏先辈认为,锁字不利于向外发展,将自己锁住,就是闭关自守,改成“琐园”,王字旁,就是玉,玉也象征人的品格,做人的操守,琐园就这么诞生了。

果然,在这个园里,严氏的后人,将严光的品德,当作他们传承的精神支柱。怀德堂,中间是严光的像,左右的对联我们熟知,范仲淹所写: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祠堂里有一块匾,上有琐园村家规家训选登,摘录几条:

良田百亩,不如薄技随身。

——严炎明

耕读为本,不可不务。

——严勇岳

一头白发催将去,万两黄金买不回。

——严锡文

每事宽一分即积一分之福。

——严国升

施恩无念,受恩莫忘。

——严宗全

俭以养廉。

——严伯寅

严光后人,将“山高水长”当作他们的精神标杆,他们无论行事修身,都以技能、耕读、惜时、宽容、报恩、勤俭等为标准,自觉践行。

小家,大国,原理其实相通,单薄的家训,却可以汇聚成强大的精神洪流。现在,琐园关于家的故事已经讲到了海外。

寺平古村的“家+”,坡阳古街的居家养老,琐园的严氏大家,我自己的家,萧山跨湖桥先民的家,时间虽然跨越八千年,实质却永远没变,小家,大国,我们,民族,都是心灵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