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上海纪念茅盾诞辰120周年暨抵沪100周年
来源:文艺报 |   2016年08月10日06:44

本报综合消息 2016年是茅盾诞辰120周年、抵沪100周年。日前,由上海市作协、中共虹口区委、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茅盾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系列纪念活动在中共四大纪念馆举行启动仪式。《弥满着生命力的人——茅盾诞辰120周年暨抵沪100周年纪念展》在中共四大纪念馆同时开幕。金炳华、朱咏雷、吴义勤、汪澜、童世骏、管维镛、钱振纲、沈韦宁等出席展览开幕式。来自各地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以及茅盾长孙沈韦宁等亲属参加活动。“茅盾抵沪百周年纪念暨第十届全国茅盾研究会年会”同期举行。年会还选出新一届理事会,上海作协副主席杨扬任新会长。

1916年,时年20岁的茅盾奔赴上海。在这座开放多元、兼容并包的城市,这个名叫沈雁冰的外乡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并以“茅盾”为笔名,写下《蚀》《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深受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树立起一座座难以逾越的丰碑。1927年8月,茅盾隐居虹口景云里期间,创作小说《幻灭》,刊发于《小说月报》,署名“茅盾”,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笔名的第一次呈现。本次展览复现了虹口景云里的石库门风情,展出《蚀》三部曲之一《动摇》手稿、奠定茅盾文学巨匠地位的长篇小说《子夜》写作大纲、文艺界为茅盾庆贺50岁寿辰时来宾签名册等。

“上海是我爷爷生活和战斗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事业成就的大舞台。从他事业成长到生命结束,上海都是他感情最深、投入最多、发表作品最集中的地方。”专程从美国赶回国内的沈韦宁表示,“爷爷一生坎坷,经历了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曲折,他寻求真理、希望中国走向健康发展和现代化道路的初心不变。”在沈韦宁看来,纪念活动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新文化传统的重视,“这也激励我们后人像前辈一样,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尽自己一份力量。”(欣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