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本世纪第一次创作高潮的来临 ——写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揭晓之际
刚刚揭晓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是我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我们知道,少数民族文学不仅是本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生动再现和具体表现。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关心和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新时期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在中国作家协会的具体组织和领导下,大规模扶持和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工作“真金白银”地展开。召开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对少数民族作家进行大规模全覆盖式培训,大力扶持并设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重点工程,等等。为了鼓励民族语言创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等其他语言文学的交流融合,特别创办《民族文学》杂志蒙、藏、维、哈、朝版,设立“民译汉”“汉译民”“民译外”翻译工程,特设“骏马奖”翻译奖。这些政策和措施导向明确,针对性强,极大地激发了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积极性。近七八年特别是近四年来,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气氛格外浓厚,创作成果丰硕喜人。
这次“骏马奖”评奖是对近四年来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一次全面深入的检阅。“骏马奖”是专门面向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设立的国家级奖项,与其他国家级文学奖项相比,它的评奖宗旨是选拔、奖励和展示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促进各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促进中华各民族大团结和发展进步。由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边远地区和基层农村,这个奖项的设立,也是鼓励我们今天的文学书写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关注时代脉动,贯彻和体现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在这一评奖宗旨下,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是“骏马奖”的评奖标准。从1981年以来,全国55个少数民族的重要作家都得到了这一奖项的肯定,包括张承志、扎西达娃、阿来等在内的众多少数民族作家由此成长,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重要构成。
为了大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和中央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意见,充分并尽可能全面展示近四年少数民族创作成就,培养文学新人,按照中央宣传部门关于文艺评奖的意见,“骏马奖”从上一届开始实行了比较大的变革:一是为了体现评奖的公平和公正,实行由长期关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研究者、组织者和翻译家组成的49人大评委制,在大大增加评委的代表性的同时,确保3/4左右的评委拥有少数民族背景;二是为了调动少数民族作家用民族语言创作的积极性,对民族语言创作占获奖总数的比例作了硬性规定。
文学最终靠作品说话,少数民族近年来的文学创作,民族多样,语言多样,风格多样,充分展示了各民族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现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生活风貌,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时代感。大家强烈地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经过近30年的准备,正在迎来第三次创作高潮,这也是本世纪第一次创作高潮——其他两次高潮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也即上世纪50年代与改革开放之初也即上世纪80年代前期。
由本次“骏马奖”评奖延展到近七八年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可以看出,一个层次丰富、结构合理的领军队伍已然形成:以78岁的降边嘉措为代表的一批老作家老当益壮、依旧活跃;以阿拉提·阿斯木为代表的一批中年作家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卓然不凡;以马金莲为代表的一批文坛新秀风格鲜明、引人关注。百花盛开才是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有力扶持下,各民族文学都获得长足发展。一些文学创作基础较好的民族又有新的提高,一些文字写作历史不长的民族有了特别明显的发展,55个民族的汉语写作整体水平大幅提高,民族语言写作也达到了高水平。用维、汉双语写作的阿拉提·阿斯木,是维吾尔族近些年来第一个因为汉语写作获得“骏马奖”的作家,他在维、汉两种语言写作方面都富有建树。在本次评奖中,评委们明显地感受到来自各个地区的藏族作家实力雄厚,他们不仅藏文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汉语写作也很出色。对于本次评奖中8部用蒙、藏、维、朝、回、哈民族语言创作的获奖作品,评委和专家普遍反映创作水平较以往有很大提高。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学作为少数民族的精神创造成果,以其丰富多样的表达、独特瑰丽的气息和蓬勃昂扬的生机,成为我国当代文学版图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以翻译带动传播,是加强中华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办法,这方面的需求量特别大,任务特别重,为了继续推动它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历史的经验表明,少数民族文学对于汉语文学的成长、发育和活力生成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一轮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高潮的到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仅民族语言创作获得极大发展,整个汉语创作也将获得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以对历史与现实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倡导通过各民族文学之间千灯互照、光芒交辉,铸造中国文学的整体辉煌。这同样也是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