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看不厌 一票难求 ——越剧《钗头凤》、《梁祝》全国巡演受热捧
7月28日、29日,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越剧《钗头凤》、《梁祝》全国巡演在上海落幕,清越哀婉的唱腔回荡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熟悉的故事,全新的编排,名角的倾情演出,让观众如痴如醉。自今年3月5日《钗头凤》在绍兴大剧院首演后,即开启了《钗头凤》、《梁祝》全国巡演的征程,至今已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17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演出82场,历时130多天,行程达2万多公里,观众近10万人次。全国巡演时间之长、行程之满、场次之多,在越剧演出史上并不多见。
2015年,越剧《钗头凤》、《梁祝》双双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钗头凤》由绍兴大剧院制作推广,越剧名家李敏、张学芬、陈雪萍领衔主演,再现了陆游与唐琬凄美的爱情悲剧。越剧明星版《梁祝》则汇集了当今越剧舞台上吴凤花、李敏、陈雪萍、张学芬、萧雅、陈飞、徐铭、谢群英、吴素英、郑曼莉等名角。这部由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十大越剧院团联袂打造的大戏,此前已走遍多个省会城市,累计演出200多场。冲着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和众多名角的加入,演出不仅吸引了众多老年戏迷的关注,年轻观众的比例也占到1/3。
“一开始听说要连演80多场,演员们都有点担心。好在各地观众都非常热情,整个团队也越来越有信心,直到最后一场,所有演员依然保持着最佳状态。”著名王派花旦、梅花奖得主李敏回忆,“演出行程紧张时,我们甚至白天赶路,晚上接着演出。这个过程虽然很累,但想到可以把越剧之美传播到全国各地,大家又打起精神,全情投入其中。”这次巡演,李敏既在《钗头凤》中出演唐琬,同时也是《梁祝》的主演之一,几个月来演出不断,可每次上台,她都像首演般情绪饱满。
这期间,舞美人员也同样十分辛苦。演出一结束,他们就开始拆卸道具、装车,并连夜赶往下一个演出地点。第二天,他们又早早准备装台,每个可能影响演出效果的细小环节都不放过。
7月7日下午,离演出开始还有3个多小时,在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大剧场内,一个瘦小的老先生引起了不少演职人员的注意。他一会儿到后台带着戏迷观摩演员化装,一会儿又叫人送来条幅和鲜花,他就是大连越剧圈里有名的越剧迷武平银。“我们大连越剧迷几乎包了剧场前3排的座位,就是为了近距离观看名家名角的演出。我这一生都追着越剧跑,现在演出到了家门口,更是倍感幸福!”武平银激动地说。
其实,自《梁祝》、《钗头凤》两部戏开展全国巡演以来,每到一地总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响,戏迷们到处问票、一票难求的场面早已不是新鲜事儿。这其中,既有戏迷从其他城市赶来一饱眼福,也有一路随着剧组北上、连看多场的铁杆粉丝,还不乏年轻人的身影。武汉音乐学院一名学生表示,自己早已养成每天听越剧的习惯,就连毕业论文也是以越剧《梁祝》为主题成文。
“2014年我们剧院就曾引进越剧《梁祝》,没想到这次竟达到了爆满的程度,第二场演出《梁祝》时,1000人的剧院早已坐满,还在两侧加了几十个座位。”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总经理张荣荣表示,“知道这次要演出越剧,我们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宣传,在微信平台上向戏迷普及越剧知识及其发展现状,呼吁大家关注民族艺术。”
“裘建平是个很有经营头脑的演出经纪人,他是演员出身,先后从事过很多行业,作为剧院负责人,他深谙当下演出市场的规律。”与裘建平相识十几年的贵州省演出公司总经理莫洪军对两部戏的剧目出品方、绍兴大剧院总经理裘建平赞赏不已,“他首先是个热爱戏曲的人,自觉担负起了推动越剧发展的责任;其次,能够整合资源,把众多戏曲梅花奖获得者集合到一部戏中,一般人很难做到,而且这两部戏还是很有群众基础的传统戏。”
面对各方赞誉,裘建平说,越剧是中国艺术的瑰宝,对越剧的呵护和弘扬是越剧人的天职。越剧刚走过百年,如何开创新的百年,越剧人一直在探索。“在文化市场日趋繁荣且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国传统戏曲只有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其生命之树才能常青。”裘建平表示,“我们也是为越剧开拓新市场打前站,是在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以及如何树立文化新品牌。下一步,我们还要对两部剧进行打磨,将其打造成经得住时间检验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