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军事文学:冲锋正当其时
来源:文艺报 | 陶纯  2016年08月03日07:29

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一直在战争与非战争两种状态下生存,改朝换代的历史主要是战争史。文学是现实世界的艺术映照,所以关于战争的作品层出不穷,中国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是典型的军事文学,《西游记》也可算半部神话战争(战斗)小说。历朝历代的军旅诗和散文,亦占据古代文学的半壁江山。到了近现代中国,大规模的战争——晚清内战外战、军阀混战、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彻底改变了全体中国人的命运。与此相对应的各类军事文学作品,亦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创作的主流形态之一。

世界文学之林中,军事文学佳作更是多的数不胜数,《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日瓦格医生》《铁皮鼓》,海明威的部分作品等等,都可算是世界文学宝塔上最闪亮的明珠。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大国强国,其军事文学(包括电影)也都非常兴盛,佳作迭出,影响世界。

据我所知,中国当代作家中有不少人是受战争或战争文学的影响,走上创作道路的,很多人都怀有英雄情结。进入新时期之后,中国文学空前繁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越边境的小规模战争,曾经催生出一批高质量的军事文学作品,成为当时文学百花园中的奇花异草。但随着和平岁月的绵绵无期,军旅文学创作江河日下,与其他题材的创作相比,它所孕育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不断衰减。个人认为,这是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件憾事。军事文学这一流派的逐渐式微,应当引起文坛顶层设计者、主流评论家的关注。

所谓军事文学,无非是反映军人或战争生活的作品。不说古代,仅中国近现代就经历了如此庞杂丰沛的战乱岁月,可以说这是一座文学富矿,人云爱情和死亡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战争其实多层面、多角度地涵盖了这一永恒主题,是值得作家们去开掘的。如果说上几辈作家受当时政治风云的影响,摆脱不了政情世风的桎梏,拿出的作品有意无意贴上了所谓“左”的标签,其作品被岁月淘洗之后,已经不再吸引后来读者,那么,社会发展到今天,当代作家再回头去深入历史,重新反思历史、战争和人性,用新的创作手法拿出适合当代人阅读的作品,写出它的当代性,映照现实,我认为,是时候了。这些年,电视剧大量展现抗日战争,反复制作谍战剧,粗制滥造的现象令人不齿。同时也反映出这类题材的小说创作并不景气,数量少不说,主要是缺乏精品。实际上,军事文学如果用心经营,更容易出现黄钟大吕般的作品。

世界上所有强大的民族都是因为军队强大才强大。历史上的中国,凡是军队强大、名将辈出时候,如秦,如汉,如唐,也是国家强大的时候。军队好,国家就好,军队不强,国家怎么可能强呢?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还远远不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是军事上的复兴,没有军事上的强大,中华民族的强大与复兴,就是一句空话。强国必先强军,强文学不能不强军事文学。

当下,我们国家是比以前强大了许多。但话又说回来,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并不美妙,当前世界很不太平,中国与别国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台海方向动武的可能性,实际上一直都存在。今天是太平盛世,明天可能就是炮火连天,所以关心军队发展,进而关心军事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应是有识之士的一种自觉行为。

因为热爱军队,我选择从军入伍;因为热爱文学,我走上创作之路。前些年军事文学创作不景气,原因很多,作家手脚被束缚,有些题材不能碰,不敢碰,是原因之一。其实,只要是正能量作品,是可以大胆开掘的。这是时代进步、军队开放成熟的标志,也是历史的必然,更是军事文学的幸事。

文学是人学,军事文学当然也是人学。个人认为,伟大的军事文学作品,一定得超越“军事”,进入“真正的文学”。实际上,作品写成“泛军事文学”似乎更显高妙。《百年孤独》《铁皮鼓》《白鹿原》《红高粱》《丰乳肥臀》这类名著,都用较大篇幅写到拿枪的人及其战斗行动,是不是也可勉强算作军事文学呢?真正伟大的作品,不论你写农民、职员、军人、知识分子——不论你写什么人,都得完成超越,使其成为一个民族最深刻的文学记忆。这才是根本所在。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明年是建军90周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都是重要的年头。中国军事文学创作,应该借机发起冲锋,进而真正雄起,赶上整个中国文学创作的大队伍。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书不在多而在佳,作家不在多而在“大”——一部佳作,顶一万部平庸之作;一个大作家,顶一万个不大不小的作家——也许还不止。

并非是军旅作家才能写出伟大的军事文学作品。托尔斯泰好像并没当过兵,他写出了《战争与和平》。个人感觉,非军旅作家也许更有优势——离得近,往往看得近,离得远,或许看得高。军事文学,呼唤的是与时代相匹配的大作家、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