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军旅文学的精神追求
来源:文艺报 | 西元  2016年08月03日07:27

军旅文学的核心精神其实一直没变。但不可否认,近十几年来,在遭遇到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时,碰到了极大的困境。如何突围?如何将军旅文学精神发扬光大?近年来,“新生代”军旅作家逐渐成长成熟,在军内外产生了影响,军旅文学大有再次崛起的苗头。这一现象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首先,军旅文学的发展不能脱离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语境,每一次取得的新鲜成果都是在与当下社会精神层面的对话中产生的。军旅文学精神固然有其特殊性,但是,如果不能参与到大的政治文化语境中去,不能对其中的重大精神问题进行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策和出路,那么,其命运必然是不断被边缘化,被广大读者遗忘。在这方面,军旅文学不应该把自己类型化,仅仅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题材来对待,而是要理直气壮地把自己的精神当作时代精神的主心骨,敢于给时代精神提问题、开药方,并且勇于走在前列。这种诉求看似过分,其实舍此别无出路。从读者角度来看,他们其实并不关心军队那些具有行业特殊性的事情,比如说日常训练、生活、晋升等等,除非这种素材和他们关心的重大问题产生关联,才能产生共鸣。军旅文学在坚持自己的特殊性的同时,必须要融入到时代中去,体会、分析、领悟其中的重大问题,以特有的态度和气质提出答案才能有所作为。

其次,军旅文学精神的表达离不开文学质地的大胆突围。军旅文学一直以现实主义为自己的主要传统,在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和拉美文学观念方面,除《红高粱》等少数篇什外,几乎没有成功范例,在这一领域还是大片空白。那么,这一方向的努力是否注定要失败呢?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就有崇尚“写意”的血脉,比如诗词,比如书法。历代书法大家不仅能写好真(楷)书,也能写好草书,几种书体均能有所成就方能称为大家。对于军旅文学也是如此,画“形”容易画“魂”难,没有文学形式、语言、技术上的突破,军旅文学精神这个“魂”是不大容易画得传神的。实际上,对于战争的想象,对于中国军人内心世界的刻画,完全可以采用写意的方法,其结果必然会描绘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精神世界。一枪一弹,一草一木的如实刻画是一种效果,主观情绪、感受、印象的渲染又是一番境界。所以,对于军旅文学来说,“写实”与“写意”同等重要,写实有所不及的地方,要写意来完成。对于军旅文学精神来说,“写意”不仅不与其相矛盾,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突破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过去的努力太少,受到的束缚较多,最主要的是因为没有踏踏实实地踩在中国大地上“写意”,仅仅学习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枝一叶,没有自己的精神内涵和应有的格局,所以渐渐走入死胡同。如果能有一种对军旅文学精神的全新理解和领悟,必将会产生好的作品。

第三,关于军旅文学精神的思想资源问题。纵观世界各国的战争题材作品,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面貌,究其原因,大概是一个国家的命运,决定了这个国家文学的精神诉求。美国的一个样子,俄国的一个样子,德国的一个样子,东欧的一个样子,中国的也理应是一个样子。对于美国和俄罗斯来说,二战是一次正义的战争,这是他们的战争题材作品不能逾越的界限。而对于德国来说,二战则是一次需要深刻反思的对象。所谓的“反战”“厌战”也不是绝对的,对于一场正义的战争,对于一场解救民族大众于水火的战争,何谈反战与厌战呢?《战争与和平》当中读不出反战与厌战的思想,相反它让人看到的是俄罗斯民族的坚韧与顽强,以及列夫·托尔斯泰对历史前进规律的深刻理解。所以,中国的军旅文学精神应该是独特的,其独特性在于我们在战争中的位置不同,我们的国家命运与其他国家不同,我们的同胞对战争的感受也不同。我们不能把其他国家的战争观念强加于自己的军旅文学精神之上,非要这样做的话,只会生出一些让人无法接受的怪胎,更谈不上被人喜欢了。如何在作品中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军旅文学精神呢?首先是要有对我们民族性的深刻理解,其次是要有对我们国家近代历史的深刻理解,还要有对国家与民族的深刻同情心,在此之上,捕捉到一种文学感受和文学境界,这实在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精神苦旅。

总之,军旅文学精神应该既与时代精神对话,又有自己的问题意识;既是写实的,又是写意的;既是当代中国的一面镜子,又是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这是中国的军旅文学精神的前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