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拓者的姿态前进
当我们回眸新世纪以来的军旅文学创作时,它仿佛引领我们踏入了一条千帆竞秀、百舸争流的长河。新世纪新作迭出,大有军旅文学复兴之势,犹如大放异彩的群星,重新点亮了军旅文坛曾经有过的辉煌。对于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矢志不渝的崇高美学追求,使其作为独树一帜的文学样式闪耀出夺目的光芒,它立足于战争,立足于军营,引导人们去触摸历史,了解战争,感悟军人,乃至承担起道德示范和精神激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创作者们挥动手中的笔,唱响心中的歌,为军营增添着诗情画意,他们的作品也许照亮了一个时代,也许只是照亮一座卡哨,但是他们都灿烂过,共同点亮了军旅文学的璀璨星空。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能够体现民族风貌、振奋国人精神的文学艺术。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的急遽转型,传统的军旅文学精神品格逐渐被消解,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创作者们对战争与和平都注入全新的思考。综观这一时期的军旅文学,最大突破就是超越了单纯的英雄主义主题,不再单纯对领袖人物、高级将领、民族英雄等进行讴歌与颂扬,而是直面战争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在坚守崇高的同时,寻找平民英雄,深入挖掘普通人的英雄主义,更多地糅入人文关怀,以新的审美视角回望历史硝烟,观照和平时期的军营生活、深入思考军人的真正价值所在。
伴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的审美观念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军旅文学艺术也更加臻于成熟和规范。创作者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精神视野,在当代意识观照中确立新的价值体系,与时代精神紧紧结合在一起,并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一条突破传统的通途,谱写出感人肺腑的时代乐章。像《激情燃烧的岁月》就讲述了一则平实真切的故事,主人公石光荣从一名英姿勃发、斗志昂扬的团长到一个激情满怀、风骨犹存的革命老人,经过岁月的磨砺,沉淀下来的是他们那一代人在苦难中锻造出来的自信和刚强、从容和坚定。
贴近现实,关注当下始终是军旅文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新世纪、新阶段,社会格局发生重大转变,如何应对军事变革的挑战,及时深刻地反映军旅生活的变革,成为军旅文学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所以在新世纪的军事题材创作中,我们感受到了军队信息化发展的坚定步伐,感受到浓郁的军营生活气息,感受到军旅作家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理性精神。当下,军旅文学正在进行着由文学作品占主导地位向电视剧作品占领半壁江山的转移。从大局来讲,影视与文学互补也许对军营文化精神的弘扬更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文学是一切艺术的母体,观众所喜爱的电视剧都是来自优秀的文学作品,军事题材的创作必须坚持文学性,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英雄情结始终是文艺作品描写和讴歌的母题,但我们需要的是有血有肉的英雄,所以无论是石光荣(《激情燃烧的岁月》)、高大山(《军歌嘹亮》)、姜大牙(《历史的天空》)、李云龙(《亮剑》)、常发(《狼毒花》),他们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凌空俯瞰的圣者,而是来自于民间的英雄。
无论是什么年代的作家,描写什么年代的作品,军事文学的主旋律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贯注,这是军旅文学的脊梁。和平时期的军营生活和军营文化愈来愈多地受到地方的文化冲击与侵蚀,但军营文化的特质并没有因此被泯灭和同化,而是更加彰显出来。比如电视剧《士兵突击》,就是一群和平年代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军人,在一起竞争、拼搏,从而建立起挚真至诚的战友情谊。
军旅文学历来不是军旅作家的专利,地方作家写军事文学也可以有很好的成果。他们本身不是军人,这种陌生感和神秘感却填补了作家思想上的空白,开拓了思维空间,使得他们创作出很好的作品,像邓一光的《我是太阳》,都梁的《亮剑》等。但是军事文学的特殊性决定了现实主义是最主要的创作手法,军旅文学的实质仍然是再现历史,映照生活,它不需要华丽的包装和夸大的粉饰,只需用真实去打动人们的心灵。这在创作上就需要作家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和经历,因为心与心的交流才是最珍贵的,军人意识和军人情怀是在长久的军营生涯中磨砺和凝练的,军旅作家长期扎根军营,他们所积累的扎实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无疑是他们创作的有力支点。
苗长水的《超越攻击》、柳建伟的《突出重围》、徐贵祥的《明天战争》、方南江的《中国近卫军》等都把军人特有的情怀与时代意识融为一体,以现实主义的理性精神思考着当今国际战略大格局下我国国家安全的新态势以及我军的光荣使命与责任。比如苗长水的长篇力作《超越攻击》,对军队生活的无比热爱成为作家心灵中深深缱绻的浓郁情节和人生感悟,反映在作品里的一丝不苟、秉笔直书的求实精神,严谨缜密、高屋建瓴的逻辑思维,生动形象、兼收并蓄的艺术审美功底,更能让生活在军营里的战士产生共鸣。苗长水将艺术视野潜入军营的深层肌理进行文化思考,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精神家园,所以说《超越攻击》的成就不仅仅限于对创作艺术的开掘,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作家对于这一时代的现实深层关注,对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思考和社会责任的承担。风骨在人格中重塑,哲理在生活中闪烁,苗长水以饱含激情和理想的笔触探寻历史、反映现实,抒发了对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现实生活的赞美,把对生活的感知推向更高的理性认识,在更高层次的境界中凝聚着时代情愫、碰撞出心灵共鸣,在平凡中提炼出真诚、善良、勇毅,这些如闪烁的路标引导着人们拨开现实的雾霭,回归精神家园。
新世纪军旅文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场域,随着阅读媒介和人群的扩展,军旅文学正以突击的姿态摆脱边缘化的境遇而逐渐回归主流,从而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学变革的中坚力量。在文化多元和意识形态开放的语境中,军旅文学依然能从嘈杂的喧哗中奏响嘹亮军歌,高扬民族精神,礼赞高洁人性,提炼美好情愫,肯定人生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军旅文学将以其独特的美学追求,雄浑磅礴、昂扬向上的文学品格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尊重。但军旅文学依然要对媚俗的文艺思潮和商业炒作保持高度警醒,应该站在民族文化复兴、国家文化安全的理性自觉高度来审视自身,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艺术表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审美理想的指引下,书写辉煌的历史,颂扬伟大的时代,传播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铸就战争与和平时期的铁血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