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回家的路
 | 徐和生  2016年08月03日11:05

   生命如一条长河,记忆中很多东西沉淀在水底,尤其是童年关于老家的记忆。很多时候,它在你的心底风平浪静,但有时候也像裸露在河床的砂石,在阳光下温暖,在风雨中沉默。我们会在这个记忆里莫名的感伤、落寞和惆怅;会坐在某个角落,听着一支思乡的曲子,任思绪自由弥漫,轻轻地呢喃着某一个发小的名字,不知不觉中在心底涌起浅浅的情愫,任思念的羽翼,飞越光阴的漫长,停留在家乡山山水水的枝丫上;让满满的柔情,在心中,心事缱绻,如同家乡那条葛河之水,在岁月里静静的流淌。

   时光就这么如流水般悄无声息淌过生命的渠沟,孩提时多少欢声笑语深埋脑海,留下岁月里的点点滴滴。记忆中某个深刻的片段会在脑海里反复闪现:村里有个奶奶总是在黄昏日落的时候扯开嗓门喊着她的孙子“财耶来归哟”!日复一日,在落日的余晖里,在牧童老牛的“咩咩”声中,在袅袅炊烟下构成一副挥之不去的画面,在你的内心深处,美的让你窒息!

   曾经,我们一起放牛砍柴,一起捉鱼割草,一起爬树掏鸟蛋,一起下河去洗澡。我们一起捉迷藏长大,一起滚泥巴成长。我们还一起摸黑去偷过强叔家的西瓜旺叔家的桃。正是这些童年的记忆紧紧的维系着我们内心与生俱来的亲情,虽然长大后我们各奔前程,但因为有这份亲情的记忆不至于让我们渐行渐远,甚至于完全陌生。

   但很可惜,这只是存在于我们这一辈人的记忆,我们的孩子对家乡还有多少记忆可言?他们同龄人彼此认识吗?他们从小随着我们这些大人散居于全国各地,在外地读书、生活、成长,他们对家乡的一些民俗和传统文化有印象吗?何况还有很多古老的技艺和传统的东西都已经慢慢的消失了,我们只能在博物馆或者民俗展览馆里面看到。年龄稍大的都会怀念这些传统的东西,但是仅仅是怀念而已,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社会的进步和更替必将淘汰和更新很多东西,不是我们有情怀就可以留下他们。我们的孩子也许根本就对这些没有什么概念,或者只是听父母抑或爷爷奶奶辈的人经常说起,他们体会不到这些传统民俗对整个家族凝聚力的重要性,他们只是好奇和欣赏而已。而对于这份眷恋家乡的亲情,恐怕早已变得淡漠了。

   那些承载传统文化和民俗的老人终将逝去,我们也将慢慢变老。或许我们是有着这样集体记忆的最后一代人了,我们靠着这些记忆尚能一呼百应,关键时刻还能把大家凝聚团结在一起,为村里的公益事业集资捐款,为有困难的族人解围救困。而我们的后代呢?他们没有了儿时亲情的记忆,民俗的熏陶,传统文化的继承,他们怎么彼此交往?甚至他们之间也只是一个擦肩而过互不相识的路人,恐怕到时候我们的村子仅仅是他们每年清明回乡扫墓的一个驿站而已了。

   所以,我们在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做些什么?用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维系他们亲情的一种纽带,在他们童年的记忆里深深的扎下根来,不论他们走到哪里,都有家乡记忆可回首,不会迷失在回家的路上。

   停下你匆忙的脚步吧!找点时间带上你的孩子回老家去看看,看看家乡的山山水水,古樟翠竹,白墙黛瓦。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溪渠里捉鱼虾,一起去草丛里抓蚂蚱。让村里的大妈大婶们把美食做起来,油炸粿、灯盏粿、蔴糍粿,砂炒的果片、油浸的小菜干,这些标上我们老家记忆的风味小吃,让孩子们也能够经常品尝到,在他们味觉的记忆里刻下深深的家乡符号。然后,我们还要带着孩子们参加家族的一些祭祀活动,告诉他们自己的先祖来自哪里,经历过什么苦难,得到过什么荣耀,要让他们懂得感恩和传承,承担起家族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懂得薪火相传。

   当然了,我们这些老顽童也该好好聚聚了,叙叙旧,喝喝茶,看看还敢不敢大碗大碗的喝酒。喝醉了即使步履蹒跚,也要相互搀扶着去看看谁家树上的桃子红了,谁家地里的西瓜熟了。你懂的,晚上月色朦胧,我们相约一起去。

   值得庆幸的是,很多漂泊在外的游子们都认识到了老家民俗对于孩子们的重要性。有人把村里的一些民间故事,风土人情整理成文;有人组织每年正月初一趁大家回家过年的机会,全村男女老少祠堂大聚餐,彼此交流,增进感情。更为重要的是,村里今年集资建造一座露天戏台,消失了近20年的提线木偶戏(我们当地称之为“吊戏”)在让我们重新找回童年记忆的同时也必将给我们的孩子一个快乐难忘的童年。这一切,都将加深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符号的记忆,如同我们的基因一样深入骨髓,在血液里流淌。唯有如此,孩子们长大以后,不管他走多远,官做多大,财富有多少,都能记得住乡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最终将回到哪里去。而那一湾乡愁,就是一双温暖的手,牵着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作者简介:徐和生,网名“清风明月”,江西横峰人,穿行在清风竹影中的自由职业者,写作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心中那份随意。“借的窗前月,吟诗品墨香”。喜欢灯下一支笔,墨前一杯茶,书海里寻香,文章里谈情。有作品在全国各地报纸杂志和网络平台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