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把工业题材进行到底
来源:文艺报 | 邱少梅  2016年08月01日07:16

中国产业工人作家谢友义的长篇小说《工友》近日出版,这是他继《心痛的感觉》《广州工人》后又一部工业题材力作。这三部小说述写的都是国有企业的故事,展现出“大国工匠”的情怀。

去年,他的《广州工人》甫一出版,便在文坛刮起一股旋风,各路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赢得了许多赞誉。今年,他一鼓作气,继续推出《广州工人》的姊妹篇《工友》。《广州工人》讲述的是国有企业基层一线制造工人技术革新的故事,《工友》讲述的是国有企业机关管理人员(俗称企业白领)的生存状态。两部作品处于相似的工作环境、基于同样的时代背景。它们互有呼应、相得益彰,同样反映着国有企业员工在改革转型期的痛苦、纠结、磨难与蜕变,笔触伸及国企员工的现实处境、精神与灵魂。近年来,谢友义致力于以文学的方式对国有企业及其员工的命运进行思考,为读者呈现出别样的风景和风骨。

无论是写刚步出校门的职校生,还是技术工人、技术专家,抑或是企业白领,谢友义的作品都散发着浓郁的“工味”,浓厚的“粤味”,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地域特色。小说描写的场景具有非常清晰的现场感,再现了新时期产业工人的工作、生活画面,对读者造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小说在语言、场景、人物刻画方面都很有国企特色,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非常贴合所处的身份、地位,他们一举手、一投足都如打上了明显的烙印。小说的故事情节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在情节的递进中反映了国有企业同样存在着人事纷争、潜规则等社会问题,是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这是他沉潜国有企业23年来切入骨髓的体验,这种体验来自他对国企及国企员工的情感与尊敬。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工业立国是当年的基本国策。那时,全国的工业产业开展得如火如荼,涌现出一批王进喜式的工业劳模,关于工业题材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最有代表性的是《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等,也涌现出如蒋子龙、吕雷等一批优秀的工业题材作家。时过境迁,现如今工业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不再占有主导地位,产业工人的境况已大不如前,反映产业工人的作品也日渐式微。虽然,近年各省市作协有意扶持产业工人作家、作品,但精品鲜见。谢友义的《广州工人》《工友》接连横空出世,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国企在巨大变革时期艰难的突围涅槃和中国产业工人可贵的责任与担当,以及任何力量也难以压垮、毁灭的激情和梦想,写出了他们敢于创造、为国争光的理想信念和精神风貌,也写出了国有企业员工在大时代中的心底波澜、思索与磨难,这两部作品无疑是近年来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新收获。工业题材作家的传承很关键,无论是上世纪的蒋子龙等名家,还是现在的谢友义,他们共同引领着产业文学前行,为大时代写下了不容忽略的一笔。

纵观中外文学史,但凡时代巨著、文学经典,描写的都是作家最熟悉的地方和事物,就如哈代笔下的英国乡村、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习俗、陈忠实笔下的关中农村……作家把他们自认为“邮票”大的地方推向世界。可见,熟悉的事物才可以信手拈来,描绘得得心应手,才能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在国有企业浸淫了二十多年的谢友义,无疑对工业题材、产业工人了然于胸,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善于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折射出个人品德、精神状态、理想追求,读来亲切可信。

经历锻造了谢友义,时代成就了谢友义。期待他厚积薄发,给工业题材作品注入更多的朝气与活力,不辜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