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王忠诚先生
我一直崇敬王忠诚先生,但真正熟悉王先生,体会王先生,深受王先生的启迪和激励,那还是1994年以后的事。 1994年12月我和王先生同时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对王先生在我国神经外科学方面的成就和开创性贡献已有所了解。特别是2007年,王先生被推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候选人,而我刚好担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评选委员会的委员,使我有机会全面、深入、系统学习和判断王先生的业绩,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贡献。通过评审和投票,王先生当选了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与王先生的所谓“零距离”接触过程中,王先生的朴实、宽厚、睿智的头脑和高瞻远瞩的能力,令我印象深刻。1995年王先生向我提出,希望北京天坛医院和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下属机构,以利于我国神经科学与神经疾病的研究与发展。王先生的这种跨部门、跨地区、整合资源、合作共赢的思想,纯属于当今还在倡导但成效甚微的“体制机制创新”。这种主张得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的赞赏,后又得到了卫生部和北京市政府的批准,北京天坛医院和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成为第一个非直属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下属机构。
刚拿到《病人永远是我的老师——王忠诚院士传》这本书,书名是“病人永远是我的老师”,我以为是王先生论述医患关系。但仔细一读,这是王先生的传记。王先生成为一位杰出的神经外科医师,确实有他独特的天赋和机遇。但王先生走过的道路充满着艰苦奋斗,努力钻研,执著向上,追求卓越的所有成功人士的共同素质和所有伟大人物普遍拥有的高尚品质。王先生的路,就是一位普通医师通往成功,走向杰出,攀登顶峰的路。王先生的路就是严格自律,奋斗终生,辉煌业绩,桃李天下,绚丽多彩,一位学术领袖的路。向王先生学习,走王先生的路,也许是所有医师和医学生成长、成熟、成功的一条光明大道。
书中用一章专门讲述王先生对待病人的态度。王先生的一段名言:“病人是医生的老师,医生没有理由不尊重老师并爱护老师;是病人用自己的痛苦甚至生命,在向医生传授医学知识;医生个人的名誉永远没有抢救病人的生命重要。”王先生的主张和身体力行具有榜样作用。但当下医患关系相当紧张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文明建设相对滞后,把医患关系说成是“卖方和买方”、“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等错误的理论导向泛滥成灾,再加上个别“坏媒体”、“黑媒体”的恶性炒作。我们要在深化医疗改革、提高卫生公平性的同时,改善医药卫生的服务质量;在实施医药卫生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加大医生与患者沟通的时间和空间,真正理解和倡导“医生和患者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疾病才是我们的共同敌人”这样的理念。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建立新型的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程度和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