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写鲁迅要经得起史实检验
来源:文艺报 | 王澄霞  2016年08月01日07:08

鲁迅在20世纪中国文坛的境遇简直可谓冰火两重天,一度曾被捧上神坛,当神一样被供奉;其后又被拉下神坛,被边缘化甚至被污名化。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对此无所适从,无法了解真实的鲁迅,更无法了解鲁迅之于今天的意义。所以,从事鲁迅研究30多年的“资深鲁研专家”陈漱渝,觉得自身有责任有义务要还给民众一个本色而真实的鲁迅。

今年年初,荟萃陈老30多年鲁迅研究成果的30万字《搏击暗夜——鲁迅传》出版。作者自述其立意在于“写出鲁迅的本色,为读者塑造一个确曾存在过的真实的鲁迅”。“我这本传可以说是无一字无来历,丝毫没有刻意创作的成分,不仅追求本质的真实,而且注重细节的真实。简单地讲,就是完全排斥想象和虚构。”因此,在迄今为止大约50种鲁迅传记中,《搏击暗夜——鲁迅传》不虚美不隐讳,堪称最真实的一部。北京大学教授董学文就如此评价:“我读了不少鲁迅传,感到《搏击暗夜》是最真实的一部!”

为了给广大民众呈现一个真实的鲁迅,传记就“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关系”、“鲁迅跟他同时代人的关系”、“历次论争中鲁迅与其论敌的关系”等方面作了慎重处理。作者一改先前诸多相关传记以鲁迅的是非为是非、一味为鲁迅的好恶作背书的褊狭观念,多方征引博采史实,理性判断再加世情洞察,表述理性稳健,持论客观平允,力求避免将鲁迅神化,将鲁迅论敌脸谱化、漫画化的倾向。如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因“试图压缩国学院经费”引发鲁迅反感,而传记不仅重现了当年厦大经费支绌的困境,还追记了林氏倾囊支持厦大的义举,充分肯定他的民族意识爱国精神。对鲁迅与高长虹的是非恩怨,文学青年神经过敏、狂妄自大的通病和鲁迅多疑善怒的性格缺陷,传记都据实呈现。对周氏兄弟失和内情的纷纭众说,作者逐一辨析澄清,“毕生清苦的鲁迅不满羽太信子这种暴发户的作风……不料羽太信子不仅不听从鲁迅‘花钱要有计划,也得想想将来’的规劝,反而恶意中伤,玷污鲁迅的人格。”周氏兄弟失和,问题出在周作人的日本太太身上。这一结论因其资料翔实推论谨严而令人信服。对鲁迅在当下现实的尴尬处境乃至遭到的攻击污蔑,如所谓的鲁迅“汉奸”说、内山完造“日本间谍”说,传记都结合史料、事实以及证人证言,一一予以正面回应,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立场鲜明,持论客观公允。

陈老坦言,“我研究鲁迅从刚开始直至今日,一直还是从(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三个方面把握鲁迅的本质,从来没有动摇过。”在解构盛行、谬说纷出的当下,陈漱渝实事求是,绝不随人俯仰,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超拔的学术见地,于此可见一斑。

正如传记所论的那样:“最为鲁迅赢得文坛声誉的虽然是他的小说;而鲁迅日后的作品又有力地证明了他具有纯熟驾驭各类文体的卓越才能,但鲁迅终生选择的主要文学样式却是杂文。究其原因,无疑因为杂文是一种战斗的文体,更加适合于鲁迅的战士本色和中国社会的迫切要求。”鲁迅小说充分显示了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相结合的实绩,对中国现代小说以至整个新文学的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以《朝花夕拾》为代表的鲁迅散文,继承中国散文传统,造诣极高。《野草》更是将诗与散文相结合,开启了散文诗这一新的文体样式。

杂文是鲁迅对中国议论性散文的创造性发展。鲁迅杂文以其塑造形象的丰富深刻,“砭锢弊常取类型”,逻辑的绵密谨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极富文学性,而且使得杂文因此发展成为一种影响巨大的文体新样式,20世纪3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徐懋庸、唐弢、聂绀弩等大批追随者;在当代杂文名家柏杨、李敖等人的笔下,也常能清晰地见到鲁迅杂文的身影。

传记还客观呈现了鲁迅在文学研究上的成就,包括了辑校古籍,收集汉画石刻,撰写《中国小说史略》和《古小说钩沉》等学术专著。

其实,鲁迅的旧体诗写得很好,虽然他无意于做诗人;他也无意做书家,却不在同时代书家之下。鲁迅书法骨力内敛浑厚沉着,这跟他大量抄录汉魏古碑,注重书法自身重在抒情的艺术特质,皆极有关。

正如传记总结的那样,“鲁迅思想是一种资源性质的思想”;“鲁迅就是这种精神资源性的作家。”而“现已出版的鲁迅研究著作中,有《鲁迅的教育思想》《鲁迅的哲学思想》《鲁迅的文学思想》《鲁迅的美学思想》《鲁迅的法律思想》《鲁迅的历史观》,等等,可见称鲁迅为思想家并非溢美之词”。

鲁迅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他以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作为革命武器。传记写道: “鲁迅的生命史就是一部‘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的战斗史。他的斗争对象,对内是封建余孽,对外是帝国主义。革命有不同战线,鲁迅是在思想文化战线战斗。他有对革命的独特理解,也有其独特的战斗方式。”

一言以蔽之,传记不仅浓墨展示了鲁迅是“用文学、用小说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代巨人”;同时还详尽记录了鲁迅生命历程中的种种侧面,全方位多角度客观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本色的鲁迅。

毫无疑问,这个时代仍然需要鲁迅,鲁迅精神依然具有当代价值。

鲁迅始终坚持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始终拒绝被各种势力收编。他荡涤一切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在人心浮躁、价值失范、“瞒和骗”依然盛行的当下社会自然也难以容身,因为相形见绌,在鲁迅思想的烛照下,多少人要被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为一般青年学生喜欢的“心灵鸡汤”式的软饮料文章,“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渐渐磨得平滑”。相比之下,鲁迅“睁了眼看”的人生态度,鲁迅作品“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血路”的思想深度,正在做着好梦的青年未必理解,更遑论欣赏了。但是,青年学生更需要唤醒和启蒙,如何看待中国和中国改革?如何深入了解中国国情?鲁迅洞若观火,对此都有精辟论述。接近鲁迅,阅读鲁迅,智慧和深度就能渐长。

鲁迅式的痛下针砭仍为当下社会所必需。而在此之前,迫切需要给民众“展现一个在中国近现代文坛曾经存活过的文豪鲁迅”,而非被阉割、改造或加工过的鲁迅。但是,还原鲁迅,并非等闲之辈皆能为之。《搏击暗夜——鲁迅传》作了最真实最本色也最艰巨的工作,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全貌的鲁迅。通过陈老的指引和入门工作,让大家了解真实的鲁迅,用鲁迅的立场、眼光和精神来观察今天这个社会,陈漱渝可谓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