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乡愁”的深情慨叹
《沉默的风景》是郭保林最近的收获,其创作宗旨是表现“城市文化乡愁”。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题旨。
城市是郭保林的聚焦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乡土伦理文化,同时也是城市伦理文化。在绵延数千载的传承发展中,“城市像海绵一般”把乡村各种形态的文化吸引进来,交流撞击,衍生成错综浩繁的城市文化,再传播、辐射到广大农村。城市在文化汇聚传承中居功至伟。郭保林在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为城市定位,展示所写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揭示城市的文化品格,表现城市古今文化流韵。《沉默的风景》囊括了24座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有大小,历史有长短,兴衰各不同,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灵魂,都是独特的“这一座”。他写南京的豪迈雄奇和烟水气、杭州的柔和与坚硬、开封的旖旎浮华和温存沉迷、武汉的粗犷雄阔和热烈刚性……雕刻城市性格是《沉默的风景》颇具规模的创获。
《沉默的风景》为城市“立传”,着眼于文化。文化表现和文化反思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高温的创作选题。概因政治经济战争等世俗性和物态性较强的内容热得快也冷得快,而文化表现属于深层叙事,具有恒定性。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文化里面,受其影响和制约,虽然无影无踪,但力量无穷。同样,文化也影响和制约着城市,是表现城市性格和灵魂的秘籍,也是解读城市的重要符码。城市文化包罗万象,但其重要内容则是历史文化名流及其所创造的诗词歌赋和文化典籍。这是解读和表现城市性格和灵魂的切入点和好望角。郭保林近期散文如《徽风皖韵》《此情不关风和月》大都着眼于此。《沉默的风景》略过帝王将相的权力争斗,略过宫殿豪门内的阴谋仇杀,略过喧嚣沸腾的历史烟云,而将笔墨集中在历史名人及其诗词歌赋上。
“乡愁”是《沉默的风景》的叙事情绪。一般而言,乡愁是指乡土作家的创作情绪,似乎与城市叙事无关。乡土作家生活在城市却又回望故乡,无论显达还是落寞,都有浓淡不等的乡土情结,表现出厌倦城市、叶落归根却无根可依的惆怅情绪。郭保林写城市,意在表现城市文化“乡愁”,有些费解,但恰恰是创新——是城市散文的创新,也是文化散文的创新。双重的创新带来双重难度。郭保林所表现的“乡愁”,实际上是眷顾传统文化的“乡愁”。这种情绪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也源于现代作家深切的现实忧虑。他眷恋传统文化,对其遭受大规模的现代化、世俗化冲击深表忧虑;但他知道,传统无力与现代抗衡,历史进步总是将牺牲传统作为代价。无可奈何的留恋和无可奈何的拒绝混合成复杂深切的“乡愁”,强烈而痛苦。他凭借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神奇的想象,走进所写城市的历史,广泛搜集资料,摭拾历史遗迹,解读历史残章,凭吊古代先贤,形成与所写城市感同身受的历史体验。他写城市历史文化,也写自己的情感体验。对那些历史上创造过辉煌,而现实中却略显落寞的城市,其怅惘之情更深更浓。他用燃烧着复杂情绪的文字述说着历史文化名城的沦落,追问沦落的历史文化原因,抒发着缱绻无限的愁情挽绪,为城市唱出深情悲怆的挽歌。
郭保林在城市历史文化废墟上摭拾残砖碎瓦,感慨历史烟云弥漫蒸腾,沉浸其中却非发思古之幽情。他在历史隧洞深处倾情打捞,其心却牵挂着现实。他借历史回望现实,或借古讽今,或说古喻今,或直抒胸臆,或春秋笔法,均基于现状并旨归现实。故慨叹也好挽歌也罢,均弥漫着现代精神。历史、城市、文物典籍、人物遗迹都是载体,城市文化品格和精神意蕴也是“借体”,书写者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是现实。
《沉默的风景》是富有创造性的城市文化散文。郭保林以开阔的视野和高明的构思构建了雄浑博大的城市历史文化时空。作品语言华美,词汇丰赡,内涵丰富,风格沉雄,想象力强健,情感浓厚,思考独到,体验深刻,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