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当代新诗如何继承古典传统
来源:文艺报  | 黄尚恩  2016年07月29日06:59

在常德举行的第六届“十月诗会”上,诗人、评论家探讨——

当代新诗如何继承古典传统

在中国新诗诞生和发展的百年历程中,人们既应关注向外学习即“横的移植”,也不能忽视内在的传承关系即“纵的继承”。7月23日至24日,由《十月》杂志社和常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十月诗会”在湖南省常德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诗人、评论家围绕“时间的玫瑰——中国当代新诗中的古典传承”的主题展开热烈研讨。

与会者谈到,新诗诞生之初,是以反古典传统的面目出现的,主张废文言使用白话,不讲究格律,实现诗体大解放。在对西方诗歌的学习和模仿中,新诗慢慢地站立起来。但是,很快就有诗人对“翻译体诗歌”进行反思,提出要借鉴古典诗歌的意象或者格律,实现新诗创作的本土化。这说明,我们的新诗是中西古今各种资源相互交汇的产物。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热”又让诗人们将目光齐齐转向西方传统,虽然中间曾有一段“寻根文学”的转折,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的沉潜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更多的诗人们才重新将自己的视线调回古典传统。评论家何言宏认为,在现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无论是对历史和现实关系的勾连,还是对本土情怀、家庭伦理的表达,都体现了对古典传统的回归。

那么,当下的诗人应该向古典诗歌学习些什么呢?评论家罗振亚谈到,首先应该承继古代诗人身上体现的入世精神和担当精神,这实际上是很多新诗写作者一直在做的事情,但还需要加强。这能够帮助我们重建诗歌和现实之间理想的对话关系,恢复词语与事物、生活之间的亲和性,密切诗歌与社会、读者的关系。其次应该注意吸收传统诗词中含蓄蕴藉的审美趣味,避免一些新诗中存在的过于直白、缺少韵味的问题。评论家吴投文、诗人刘苏认为,通过古代诗词作品,我们能够与那些逝去的诗人进行对话,并看到他们的清晰形象,无论这种形象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这是因为优秀的古典诗词中体现着抒情主体丰富的内在精神和鲜活的生命力。这是在新诗的文化建构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研讨会上也有不同的声音和意见。诗人余怒认为,我们一直在继承传统,我们所操持的汉语本身就是由传统演变而来的。我们的写作一直处在传统的巨大阴影下。所以,我们更应该探讨的问题是如何走出传统。诗人苏历铭、评论家刘波谈到,我们过去过多强调学习西方诗歌,现在意识到应该返回古典传统寻找写作的灵感和资源,这固然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我们不能由“对西方传统的顶礼膜拜”转向“对古典传统的顶礼膜拜”。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如果丧失了现代意识,就成了“拟古派”了。

既要继承古典传统,又必须具有现代意识,这对诗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论家张光昕、诗人杨碧薇提出,新诗写作与古典诗词的写作面临着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发生机制和体制特征,想要传承就需要诗人具备综合转化的能力。正如刘向东、韩文戈、邹建军、荣光启等诗人、评论家在会上提到的,继承古典的写作,必须同时是一种综合性的写作,它应该站在古今中外各种写作背景的交汇处发出声音,这样才会真正有效。

《十月》主编陈东捷、常德市副市长胡丘陵出席活动。活动期间,2015年度十月诗歌奖颁奖。本次评奖以刊发在2015年度《十月》杂志上的诗歌作品为评选对象。韩文戈的《沙漏》、余怒的《余怒的诗》、王学芯的《秋风的回旋》三组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