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又是赏荷观莲的夏天
 | 无声世界者  2016年07月28日13:02

  炎热的夏天,正是赏荷观莲的佳日。

  我年轻时走在满天雾色的清晨中,几次路过池塘,总是回头一看,四周迎望的是池上盛放一朵朵荷花、一片片睡莲,眼前十分亮丽、幽幽淡淡,真是千姿百态。我看望了又看望,对荷花有所观赏,也对睡莲有所观赏,从此开始产生了这样留意的情绪。

  在我的印象中,一朵朵荷花露出水红盖碧裳,仿佛预示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具有一股强劲的蓬勃向上之势。一片片睡莲的花瓣绽开了,圆圆的绿叶陪伴着睡莲,静静地躺在平静的水面上。荷花、睡莲似乎是一幅夫唱妇随的图画,可谓美不胜收。荷花、睡莲这一对夫妇般的身影透出那种不经任何雕饰的美韵,画面显得自然清晰,更是沁人心脾。

  我以自己的感觉体验,荷花、睡莲眼前描绘出一幅繁花似锦的美丽世界,避免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

  记得当年校方放假暑期,我和一位同学约会好了,后来一起赶到杭州玩赏一趟。我们在西湖的大园里公共椅子坐下来,正好对面的是一朵朵荷花周围,那里铺满层层荷叶,粉红色的花苞亭亭玉立、素雅高洁。我留意片刻,凝视了一下荷花挺着笔直的茎秆正待伸展,还有的则羞羞答答、看来露尖尖角…… 叫人几欲忘却浊世尘寰。我低头一看,下面水池缀满一片片睡莲,令人目不暇接,别有一番情趣。这时,夏风轻拂过来,吹得我感受了清净不少,情不自禁地从动心至动身。我看在眼里,见地的是荷花和睡莲之间的外表格外抢眼、令人沉醉,醉美了四周众多游人的观赏。

  我这样触景生情,产生了一种灵感。我独爱这水里所种的荷花、睡莲,荷花是荷花,睡莲是睡莲,心生十分喜欢纯净自然的美意,感受到了梦幻般的诗情画意。我从前曾经背诵过三国时期杰出诗人曹植的《芙蓉赋》古诗:“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曹植十分盛赞芙蓉的灵妙,所谓芙蓉,便是荷花。我还默读过一篇不可多得的宋朝著名诗人周敦颐《爱莲说》传世佳作:“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篇散文通过对莲花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可见,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我现在赏荷观莲,又是赏荷观莲的夏天。

  彼荷此莲之间,正是宋代杰出诗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这一绝句,更是千古传诵,流传不衰,正是对荷莲之美的真实写照。杨万里用这一诗意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了十分强烈的冲击力,莲叶的无边上与天宇相接,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渲染了天地的壮阔气氛,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这一诗意,使得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

  荷花、睡莲不但入诗、入文、还入画,我国古代留存下来的荷花或睡莲的诗词、古文、国画,使得后代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在历代诗词里找到了两位名人,就是唐代诗人温庭筠、清代画家石涛。首先,可见温庭筠的诗意:“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其诗意内容是经过释文的,“碧绿荷塘摇曳的荷花激起的涟漪好像连接着银河,船桨在荷塘滑动发出扎扎的声响,船驶入水草之中。像洛神步履轻盈地走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细细的涟漪,到今天莲花都有洛神的香尘残留。”从这一诗意中赏析出来,首句写荷塘,远观其美丽,就像银河一般“摇滟”二字精炼的写出荷花的姿态,二句写近观莲花,远近结合。后两句把莲比成“洛神波上袜”,写其轻盈之姿,更突出其美。本诗咏莲,从所处环境,姿态上赞美莲花。

  后来,可见石涛的诗意:“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其诗意内容是经过这样的释文,“五寸的荷叶托着娇艳的荷花,荷叶密密的贴在水面,但这并不妨碍彩舟的荡漾。知道四五月间夏风微掠,这些荷叶荷花的高度依旧能恰巧把美人的腰遮住。”石涛的诗意里充满了面临荷花、荷叶的赞赏,钟情在于荷花、荷叶的姿态。

  荷花、睡莲历史悠久,历来是不少诗人骚客吟咏的对象,不惜笔墨,对荷花、睡莲这种植物给与了大量酣畅淋漓的描绘与歌咏,十分生动地描摹了荷花、睡莲的风姿,以抒发一种心境,释放一种情怀,留存了历代众人。

  彼是以荷花为景,此是以睡莲为水。荷花、睡莲之美,滋润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境,萌发了多少诗词画作的灵感情趣。

  荷花、睡莲这些场景具有鲜活的画面感,在我的脑海里出现十分清晰的形象。我对荷花、睡莲是极为熟稔的,也是极其欣赏的,津津乐道在荷花、睡莲的荫凉下避暑,于是对这些对象进行传神的描绘。

  (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谢忠民

   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