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史诗力作
来源:文艺报 | 肖裕声  2016年07月27日07:10

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古田,人民军队建设史上永远值得铭记的红色热土,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古田会议,探索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光辉道路,新型人民军队由此走上了发展壮大的历史征程。时隔85年,习近平主席特意把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会址选在古田,重温我党我军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接受思想启迪和精神洗礼,引领开创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新局面。电影《古田会议》聚焦古田会议这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生动再现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融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亮点纷呈。

真实反映了红军初创时期面临的复杂形势 影片将古田会议置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背景,按照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的历史定位,精选古田会议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精彩故事,采取多种表现手法,场面生动形象,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了当时党和红军面临的复杂形势。 初创时期红军60%的成员是贫苦农民,40%来自起义的旧军队。小私有者所固有的狭隘观念和旧军队的习气,在部队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从秋收起义到古田会议,毛泽东同志对此感受颇深。一是没有组织纪律观念。这是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部队一旦受挫,许多人不辞而别。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农民起义军就是这样溃散的。二是不愿做群众工作。从江西到福建,不能深入发动打土豪,派款派捐靠商会,群众很不满,这是红军生存发展的又一个关键问题。三是一些官兵习惯于旧军队的管理方式,抱怨“党管事太多”;有的要求“由下而上的民主集权制”,事情不论大小一律“先交下级讨论,再由上级决议”;有的人认为军队的任务就是打仗,只要有枪杆子就行;有的不愿在艰苦的农村建立根据地,只想用流动游击的方法,打到城市去享乐;有的乡土观念重、自由散漫、极端民主化。对此,毛泽东说:“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影片生动展示了红四军内部关于建军问题的不同意见,由于建军经验与理论准备的不足,加上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当时红四军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并没有得到克服,反而随着形势和环境的变化而更加突出,甚至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也发生了严重分歧,从而成为古田会议召开的重要原因。

正确处理了当时红军建设不同意见及争议 党和红军在探索建立无产阶级军队的伟大进程中,出现一些艰难的曲折历程在所难免,而这也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辉煌的历史逻辑。但如何看待和艺术再现这些曲折细节,特别红四军内部的争议问题历来是党史军史研究中的敏感问题,也是关于古田会议影视创作的难点之一。影片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革命的时代特点,把古田会议放在时代和历史的大格局下去审视。

1929年5月底,红四军在永定县召开前委扩大会议,讨论党的工作、支部工作等问题,各方议论纷纷,争执不下,未能达成统一认识。6月8日,红四军又在白砂召开前委扩大会,力图解决党内的争论问题,仍未达成一致。6月下旬,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会议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越权选掉了中央指定的前委书记毛泽东的职务。此后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仍未解决问题。直到中央《九月来信》,才对红四军党内的争论问题作了明确结论。来信充分肯定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制度。明确指出,红军由前委指挥,党的一切权力集中于前委指导机关,这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原则。要求朱、毛应团结合作,“前委要加强指导机关的威信与一切非无产阶级意识作坚决的斗争”;“毛泽东同志应仍为前委书记,并须使红军全体同志了解而接受”等等。

作为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既没有回避这些争论,也没有采取历史自然主义,更不搞历史虚无主义,较好处理了这一历史背景。正如影片所展示,红四军党内的争论,有来自小私有者所固有的狭隘观念和旧军队的习气,有来自红四军领导人为建设这支军队的不同思考与探索,也有来自没有现成建军经验的历史局限性,但实质都关系到建设一支什么样军队的重大问题,涉及红军建设的一系列理论方针原则和制度,实质上则是一场关于党和军队关系问题的重大争论。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如何处理军队建设发展问题时,当时红四军存在的不同思想和看法,产生的严重分歧和矛盾,就是囿于客观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历史局限的,包括理论水平、斗争历史和哲学思考的不同,而不是个人之间争权夺利、意气之争的产物。

实际上,从1927年南昌起义创始,到1929年12月,经过了两年多的斗争实践。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人民军队的过程中,与红军中的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学到了许多东西,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探索建立无产阶级军队进程中值得铭记的乐章。无论是想把苏联那一套建军方法照搬到中国革命的刘安恭、余洒度,还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毛泽东、陈毅等人,都是在不断探索建设一支无产阶级革命军队的特点规律,只不过囿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性,才会出现思想认识上的分歧。影片很好把握这一原则,而且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历史的真实,这个真实就是在特殊历史时期红军官兵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是电影艺术家对历史的尊重、对革命先烈的尊重、对人民的尊重,也是对观众的尊重。

生动刻画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物群像 如何正确、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建军初期的时代和人物,是一部历史题材作品成败的关键。影片始终坚持把握历史和人物的本质,重点展示了一群为追求信仰而无私奉献的革命军人群像,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这种精神正是这部史诗性作品的深厚底蕴,是这部电影作品的“魂”。实际上,“忠诚”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忠诚于党。

影片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通过以毛泽东、周恩来、陈毅为代表的革命历程和形象再现,对革命先烈的巨大精神魅力作出了深度发掘和激情讴歌。从毛泽东以革命利益和原则为重不惜个人感情,到周恩来、陈毅面对革命危机关头的胸怀大局;从林文辉、傅柏翠的豪气冲天、侠肝义胆,到刘安恭上阵杀敌时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等等,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与细腻描写,真实而又令人震撼。它以深厚的感情既对这些人物给予了应有的评价与肯定,同时也生动地揭示了他们身上的拼搏奋斗、不屈意志、理想信念,这些品质成为新形势下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精神动力。

深刻揭示了人民军队不断走向胜利的制胜密码 人民军队区别于其他任何军队,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关键在于党的绝对领导,坚持“思想建党、政治建军”,这是我军独有的政治优势,也是我军克敌制胜的密码。而确定这一密码就是古田会议。

影片通过再现真实的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从领袖到士兵探索人民军队制胜密码的过程,找到了党和人民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用无产阶级思想建设无产阶级的政党和人民军队,积淀凝聚成为中国革命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古田会议精神,凸显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精神内核,锻铸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人民军队“军魂”和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党魂”。

为了展示这一制胜密码,影片在表现手法上,既有音与画的完美交融,又恰到好处地使用了字幕说明,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时代价值,还进行了客观清晰的特别交代。同时,影片还探讨了如何重视调查研究、集中统一与民主决策的关系,以及如何加强军队的纪律建设等问题,从而铸就了影片体现出来的军魂意识,谱写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永葆本色的壮歌。

总之,影片主题突出、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故事情节展开有序,人物命运跌宕起伏,细节非常感人,是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重要收获,也是对革命先辈的伟业、奉献和牺牲最好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