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精短艺术架构中的宏大历史叙事
来源:文艺报 | 汪守德  2016年07月27日07:08

看了由谭晓明、陆一编剧,谭晓明、陈健导演,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出品的影片《古田会议》,禁不住要为这样一部作品击节赞赏。这无疑是一部反映重大革命历史,具有极高表现难度的影片,然而其却在一个半小时的长度中,运用颇具匠心的电影艺术手段,把“古田会议”这一重大而复杂的历史事件内容,表现得如此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和准确到位,显示出了非常出色的编导拍摄技巧和令人称道的思想艺术含量。

“古田会议”在我军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那个风雨如磐、前路茫茫的战争年代,走一条怎样的道路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摆在红四军这支处于初创时期、实力还很弱小,但代表和寄托着中国希望和未来的队伍面前。异常严峻的现实在于,环伺的强敌决不会甘心任这颗红色的种子自由生长,随时会扑过来将其狠狠地掐灭,夹缝中的生存可谓险象环生、危机重重。而集合在革命旗帜下的这支红军队伍,又残留着旧军队所固有的种种不良习气,如流寇主义、单纯军事观点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在这种情形下,怎样用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对这支人民武装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根本性改造,从而建立起一支党绝对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进而适应进行长期革命战争,夺取全国政权的需要,迫切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然而在这支队伍的前方,没有一条现成的道路可走,需要革命的领导者和红军将士们,对此进行异常艰苦的探索和寻找。而“古田会议”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节点和起点上,由于其正确地确立了我党的建党、建军原则,从而在历史上大放光彩。

影片《古田会议》最为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勇敢地直面和贴近了历史进程与事实本身,在于其所体现的历史精神和艺术精神,这是影片最可宝贵、也最值得肯定和推崇的品质和特征。影片不仅将视角对准了那些历史的主角,那些历史上曾经轰轰烈烈,后来又由于种种原因而有些讳莫如深的创造者与当事人,而且真实地表现了这些人物在特定历史情境中,为特定的身份、经历、环境、见识所决定的而持有的真实的观点、态度和性格等,使影片中的历史呈现,尽力回归于本来的面目与事实。既不为尊者讳,也不回避矛盾,从深度上和可信度上,揭示了在对革命道路的探求过程中,所存在和发生的激烈争论乃至斗争,所展现出的是一种艰难而复杂的过程,是希望与血腥相伴随的惨烈而惊心的历史画面。影片形象地表明,在征途漫漫、风云激荡的历史条件下,在枪林弹雨、危机四伏的险恶环境中,寻找革命队伍的前进路径与方向,既是开天辟地的壮举,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也面临着天塌地陷般无法逆料的灭顶之灾,都无不考验着这些历史风云人物的胸怀、胆识和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矛盾斗争越尖锐激烈扣人心弦,其意义越重大深远非比寻常,在历史上越光彩夺目垂之长久。作为反映和表现这类历史题材的电影艺术亦然,越真实、客观、艺术地呈现激烈对撞的历史氛围和矛盾冲突,意味着其悬念感越强,越荡气回肠引人入胜。换言之,历史事实本身为电影提供了巨大的表现空间和艺术魅力,而这被参与该片创作的电影艺术家们抓住,并生动有力地展示了出来。

影片名曰《古田会议》,对于一般青年观众而言,有可能以为是对一次会议的表现或实录,论争与交锋或许会成为一种观赏的期待。而影片实际上不过是借助了这样一个有着巨大承载与内蕴的历史之名而已,其主要篇幅或镜头放在了毛泽东、朱德所率领的红四军,在那样一种困顿迷茫与歧见争执中,在对革命道路所进行的艰难复杂、山环水绕的探索中,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地解决了重大的认识与实践问题之后,在古田村召开的这次历史性的会议,在影片中成为一笔带过的历史的标识和响亮的结尾,已无需更多地再现会议的具体过程。因此影片自始至终围绕是前委指挥军委,还是军委反过来制约前委这一原则性问题,围绕在红四军中消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等,交织在毛泽东、朱德、陈毅、刘安恭、林彪等人之间尖锐激烈的争论之中。影片所凸显的主旨,就是在严峻的斗争形势和激烈的争论面前,怎样坚定不移地确立和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个根本原则,就是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

毛泽东既富于创造性而又决不妥协的性格,在影片中表现得酣畅淋漓,但他同时在特殊情景下又是隐忍的和顾全大局的,表现了作为我军卓越缔造者和领导者的非凡气度与格局。在对原则的坚持和对同道的说服与开导,乃至落选前委书记之后负气到乡下去,在性格刻画上都是非常有层次的,分寸感也是很强的,使人看到的是一个站在历史高处的伟人,及其有着怎样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所曾实际遭遇的困顿处境。朱德是这部影片塑造得同样成功的一个艺术形象,其对党忠诚、志向远大,胸怀坦荡、为人厚道,不畏艰险、富于战斗经验等特点集于一身,在红四军中是一位威望很高、令人尊重的忠厚长者和杰出将领,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如何建军存在着某种认识上的局限性,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因而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与毛泽东的矛盾也由此产生。而当事实证明毛泽东主张正确之后,便立刻心悦诚服,带头请毛泽东重回指挥的位置,表现出令人赞佩的心胸与气度。影片对刘安恭这个形象的塑造也是颇有层次感的,其来到红四军自恃腹有从苏联取得的真经,又受党中央之命,企图排斥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以军委钳制前委,轻视根据地建设,以教条主义的框框条条指挥调动部队等,给红四军造成了实质性的巨大危害。但其在战斗中因冲锋在前而英勇献身,又反映了其悲壮的另一面。

单就《古田会议》的叙事而言,其所表现出的叙事的清晰性、精确性与简约性,不仅反映出创作者的匠心与精心,也形成了影片独特而可喜的风格与特征。其叙事的清晰性就在于对故事主体极为洗练的表达,把一个头绪繁多、背景复杂的历史过程,在较短的篇幅内勾勒得清清楚楚而又淋漓尽致,这无疑有赖于对文本的千锤百炼和精雕细刻,也有赖于创作者所具有的某种举重若轻的能力和手段。我们注意到人物之间的思想交锋既紧张锐利又隐忍克制,无不浓缩到既简练又明晰的程度,这与危急的形势、紧要的军情和压抑的氛围十分契合,也使每个主要人物的观点与性格显得空前鲜明。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影片围绕建立一种旷古未有的建党建军原则,在那样的特定历史情境中,各个人物在思想上、性格上、认识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是必然的,这就反映出了历史生活本身的真实肌理,反映了真理形成、诞生及被认可、接受的曲折过程。同时这也是一支革命军队蜕变、进化的过程,是完成一次前所未有的创造过程,影片的思想性体现在了这种叙事的清晰之中,让我们看清了创造巨人的时代所创造出的巨人,这个巨人既可能是指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也可能是指能够扭转乾坤、改天换地的伟大思想和人民军队。

其叙事的精确性就在于紧扣历史的发展脉络,把历史本来所具有的真实面目,以极为严谨精当的评价尺度与艺术分寸,描绘和讲述给今天的观众听。精确地再现与还原历史,无疑是编导者占主导性的创作思考与美学追求,也是形成这部影片重要品格的基本前提。一方面是发生在决策者之间关于寻路的争论,可谓针锋相对各持己见;一方面则是红军将士英勇善战不畏牺牲,不断地付出血的惨重代价。两相交替,互为映照,生动形象地反映出红四军所处的历史困境和燃在心中的无限焦灼。与此相伴随、相融合的,是影片对历史的质感及艺术性与诗意性的刻意呈现,作为精确表现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历史气氛的烘托、战斗场面的营造、雨天湿重感的渲染,以及红军征尘满身的外表、闽西凄清灰冷的建筑、野菊花质朴浪漫的情调,不仅凸现了影片的历史质地与地域特色,更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沉重压抑却又激情四溢的时代氛围。

其叙事的简约性就在于用洗练、紧凑、流畅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起承转合和跌宕起伏。虽然这是一部重大题材的作品,但影片却并不盲目追求大片的风格,而是采用合乎历史事件本身尺寸的精致风格来实现这一艺术创造。影片画面与情节的转换虽然非常快,但却衔接自然、张弛有致、不露痕迹。所有的段落都是简练俭省、步步精心的,不给人缓慢、冗长、拖沓之感,尽量用最短的篇幅和镜头,最具穿透力和戏剧张力的场面来表现,来完成这样一种使命。因此才在精短架构中,包含了极为丰富厚重的思想与艺术容量,既能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又能使影片引发观众悠长的历史沉思。